以赛促创 以创带岗 服务青年就业工作大局

文章来源:团委发布时间:2025-04-17浏览次数:10

近年来,四川共青团深入贯彻落实共青团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服务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部署,坚持以创新引领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持续擦亮“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品牌,通过精心组织赛事、搭建转化平台、人才项目共育等,切实助力全省青年就业工作大局。图片

科学谋划

办好精品赛事

系统构建省级赛事机制。团省委、省委组织部、教育厅等8家单位联合主办“挑战杯”四川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协同制定竞赛章程、成立竞赛组委会和评审委员会,举办竞赛工作培训班,确保赛事平稳有序。制定完善《评审实施细则》,设立竞赛观摩团,提升赛事规范性、科学性。以2024年省赛为例,吸引全省126所高校(中职院校)参与,校级赛事参与人数超过15万人,共推报1440个项目参加省赛,评出金奖118个、银奖202个、铜奖295个,参赛学校数、学生数、项目数均创新高。

配套活动提升赛事影响。开展“挑战杯·等你来设计”征集活动,面向全省高校和社会各界征集省赛会徽、主题曲、口号和吉祥物,提升大学生参与感。开展“挑战杯·校赛云接力”展示活动,动态发布各高校校级赛事情况。配套制作发布赛事推广视频、主题宣传片,协调主流媒体对赛事情况进行宣传发布。

着力提升参赛项目质量。高质量承办共青团中央青年发展部2024年“挑战杯”竞赛暨服务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培训班,来自全国11个省级团委及所属高校150余名团干部、科技创新及大学生创业指导教师等参加培训。组织开展“挑战杯·交流分享汇”,邀请往届国赛金奖项目团队负责人、企业家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开展专题辅导。举办两期“挑战杯 国赛训练营”,邀请资深专家为入围全国决赛项目团队提供“一对一”培训辅导和项目展演指导;2024年推报参加国赛且通过资格审核的项目在全国决赛100%获奖,获得金奖7个、银奖19个、铜奖58个,获奖总数、金奖和银奖数均创新高。

强化保障

推动成果转化

全面建设创业服务体系。在各市(州)团委及省创新创业服务中心设立22个青年创业办公室,形成专业化促进青年学生创新创业扶持体系。依托高校共青团工作沙龙,聚焦“挑战杯”成果转化“后半篇文章”主题开展交流研讨,80名高校团委负责同志参加。

金融政策助推项目落地。针对创新创业项目初创期融资难问题,深入实施四川青年创业促进计划,为包括“挑战杯”创业项目在内的青年创业项目提供3万元—10万元免利息、免抵押、免担保启动资金贷款,实施以来累计扶持3180个创业项目;遴选具有丰富创业经验的专业人士组建四川青创导师团队,为青年创业项目提供为期三年的“一对一”陪伴式辅导,切实提升创业成功率。

探索建立项目孵化基地。依托省内经济开发区、高新区、青创社区等搭建投资机构、孵化器、企业等平台载体,展示大学生创新成果,为有意愿且符合当地产业发展需求的“挑战杯”项目提供基础设施配套、小额资金支持、企业家顾问匹配等创业服务。目前,已和宜宾高新区、巴中企业(成都)幸福中心基地等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图片

健全机制

人才项目共育

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成效。把“挑战杯”作为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引领带动大学生加强科学实践、深化国情认识,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突破单纯“赛”的定位,将“挑战杯”竞赛作为培育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抓手,将竞赛过程变为生动的教育课堂,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发掘问题、深入思考,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近三届赛事,覆盖学校由94所扩大到126所,参与人数由近10万人扩大到15万余人,孕育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创业项目,增加了创新创业、产业发展的源头储备。

开展系列创业服务活动。开展“青创导师会客厅”活动,依托青年创业导师的专业资源,为“挑战杯”优秀创业项目团队及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提供政策咨询、创业辅导、经验交流等服务,满足青年在不同创业就业阶段的多样化需求;以2024年为例,线上线下相结合举办活动123场,服务青年2.1万人次。

常态培育创新创业人才。联合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组建省、市、校三级“讲师库”,邀请创业就业政策专家、优秀基层创业青年和高校毕业生等担任讲师,围绕创业就业观念培养、政策解读、经验分享等常态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育。2024年,全省线上线下开展宣讲1354场,覆盖26.1万名大学生。联合省委组织部、教育厅等14个部门开展“逐梦扬帆计划”,2024年募集实习岗位10.8万个、上岗实习2.8万人。

下一步,四川共青团将坚持“创业是最积极的就业”,持续擦亮“挑战杯”赛事品牌、持续提升办赛实效,注重调动高校依托优势学科领域分层分类培育更多优质创业项目和创新创业人才,推动更多创业项目转化落地,组织动员更多大学生勇当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生力军。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