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三位一体”模式 激发“挑战杯”赛事新动能

文章来源:团委发布时间:2025-04-18浏览次数:10

图片

贵州共青团坚持为党育人根本任务,以“挑战杯”系列竞赛为抓手,聚焦“全域育人、全程创优、全面提质”目标,推动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实现历史性跨越。截至2024年,竞赛覆盖78所高校,吸引超25万青年参与,参赛规模较5年前增长超230%,高等教育与职业院校协同并进,主赛道与专项赛道相互赋能,形成“创新有平台、实践有阵地、转化有通道”的生动局面。

创新组织体系

筑牢“全域育人”根基

强化顶层设计,健全完善工作机制。联合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贵州省科学技术协会、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省学生联合会等单位,组建省级竞赛组委会,不断优化赛制规则、规范评审工作、拓展成果转化,“一盘棋”整体推进贵州高校团组织开展竞赛工作。坚持横向联动,推动出台激励政策。发挥共青团桥梁纽带作用,紧密协同联动省级相关部门出台赛事保障政策,推动“挑战杯”系列赛事纳入高校学生升学条件,明确获得“挑战杯”赛事省级一等奖以上的全日制高职(专科)应届毕业生可参加免试专升本计划。

突出纵向贯通,纳入思政育人体系。全省高校普遍建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挑战杯”系列赛事参赛情况,量化积分成绩,作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参考依据。结合密切联系高校制度,通过走访调研等方式,积极与高校党委领导沟通联系,推动将作品参赛获奖情况作为高校指导教师职称评定和本科院校学生保研的重要条件。

图片

深化实践育人

驱动“全程创优”提效

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创新创优氛围。充分发挥团属新媒体矩阵作用,通过开设网络话题、推送网络产品、举办网络活动等形式加强正面宣传报道。遴选往届获奖团队成员、创新创业代表和专家学者在省赛开幕式上分享参赛经历和收获体会,用榜样的力量示范引领广大高校师生参赛热情。

健全赛事机制,优化作品遴选路径。建立“校赛筑基、省赛选优、国赛拔尖”赛事选拔机制,在校级赛事筹办过程中,通过组织一场培训会、开展一次作品展、举办一次模拟答辩的方式提升校赛质量,组建“青创导师库”加强对校级初赛、复赛、决赛三环节的指导,不断扩大校赛参赛项目数量,有效提升赛事覆盖面。按照“细致、精致、极致”的要求组织省赛,积极联系省内外知名专家、创业导师加入省赛评委队伍,精细严格开展资格审查工作,确保遴选优质项目推报国赛。

注重安全保障,确保赛事规范有序。联动教育、医疗、安全等各方工作力量,对赛事保障开展全流程推演、全过程跟进、全链条服务,用公益方式为所有参赛学生购买保险,实现了“赛纪零违反、赛事零投诉、安全零事故”的目标。在历年决赛期间,每天收集梳理关于“挑战杯”竞赛的舆情反映,负面舆情零发生,赛事服务得到参赛师生一致好评。

图片

加速成果转化

书写“全面提质”答卷

抓实培训指导,赋能竞赛能力提升。主动收集整理国赛获奖作品资料,遴选贵州高校的优质获奖作品制作学习资料包,为高校参赛师生提供学习参考。实施“高职赛道破冰行动”,通过两校团委结对、专家驻校指导、专项经费倾斜等方式,帮助高职院校增强竞赛能力,2024年贵州高职院校首夺国赛金奖,实现历史性突破。

推动校企合作,助推优质项目落地。聚焦把“作品变成项目、项目变成产业”的工作目标,组织投融资机构、企业共青团与省内高校共青团结对共建,开展项目对接会,邀请契合贵州发展需要的参赛团队对作品进行推介,全力推动企业需求和创新项目精准对接。聚焦贵州“四新”“四化”战略,引导“挑战杯”项目向新能源、大数据、现代农业等领域集聚,贵州大学的挑战杯参赛作品“创制新型介离子杀虫剂‘噁唑虫嘧啶’”等项目,相关专利与企业进入产业化开发阶段,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上千万元。

探索构建展示平台,强化赛事后续服务。联动贵州大数据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探索建立以大学生创新创业作品库、大学生创新人才库、青年创业导师库+综合展示中心的“贵州大学生创新创业数字平台”,为全省参赛师生提供创新成果展示、个人风采展示、创业指导、就业岗位供需对接等服务,推动竞赛作品成果转化落地,切实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图片

贵州“挑战杯”赛事成果的跨越式发展,源于坚持政治引领与服务大局结合,主动将赛事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和科技强省战略;源于坚持守正创新与机制突破并重,着力构建“教—学—研—产”全链条服务体系。未来,贵州共青团将继续以“挑战杯”为支点,锚定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需求,培育更多敢闯会创的青年科创先锋,为强国建设注入澎湃青春动能!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