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共青团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围绕中心大局,发挥好为党联系服务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发展新局面贡献青春力量。
2025年3月19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强调,云南要认真落实党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部署,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奋发进取、真抓实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催人奋进,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新征程上云南发展的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问题,为云南现代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赋予了重大使命、明确了实践路径、教授了思想方法,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总遵循总指引。云南各级共青团组织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着力强化政治机关建设,加强青少年思想引领,积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充分发挥好为党联系服务青年的桥梁纽带作用,驰而不息抓好作风建设、深化从严治团,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云南发展新局面贡献青春力量。
加强政治建设
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加强青年政治机关建设。保持高度政治清醒,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深化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制度,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地落实,以青春实干、实践、实绩走好政治机关建设的“第一方阵”。
做好青年政治骨干培养工作。始终坚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为党培养青年政治人才放在首位,持续深化“青马工程”,聚焦重点群体办好基层、高校、国企、新兴领域、少先队辅导员等省级“青马工程”培训班,推动州(市)、县(市、区)团委将“青马工程”培训班纳入同级党委干部教育培训体系。
维护青年领域政治安全。始终把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深化青少年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健全青少年思想动态监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响应、重大舆情预警、敏感信息报送等机制,提升“三审三校”、团属媒体阵地等规范化管理水平。加强“青年夜校”等阵地管理。
聚焦思想领航
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
坚定理想信念。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团员和青年主题教育,抓实“三会两制一课”组织化学习,用好“青年大学习”“青联大讲堂”“红领巾爱学习”等载体。推进云南青运史征、编、研、宣和成果转化运用。深入推进“青年讲师团”计划,推出一批精品课。
壮大主流舆论。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开展“云岭青年心向党挺膺担当建新功”“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青享篇”“报效祖国建功西部”等主题宣传。加强对外宣传与国际传播,加大与主流媒体合作力度,建强用好各级团属新媒体平台和报纸杂志,提升工作呈现度。
加强实践育人。深度参与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持续办好“挺膺担当”青春思政课,支持全省各级团组织探索丰富青春思政课内容。提升“三下乡”“返家乡”“青年实干家计划”等实效,完善社区报到等学生实践平台,深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
维护民族团结。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以“我们都是收信人”为主题,以传承“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为重点,全面加强青少年正确民族观教育。发挥省政协共青团和青联界别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委员工作室作用,充实民族团结进步宣讲“青骑兵”队伍,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民族青少年同心营活动,深化“民族团结我践行”社会实践活动。
围绕中心大局
引导青年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聚焦“三大经济”作贡献。围绕发展资源经济,以“云南创新创业之星”为示范带动,打造高原特色农业、文旅康养、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云南优势资源产业链上的青年人才集群。围绕发展口岸经济,建好国门“青年之家”,拓展与南亚东南亚青创人才和企业交流合作,探索推动中老、中越、中缅青年创业园建设,持续加大对边境口岸地区创业青年的扶持力度。围绕发展园区经济,聚焦重大产业集群和重大建设项目,持续做好园区团建工作,擦亮青年突击队、青年文明号等“青”字号品牌。
立足科技创新勇攀登。积极培育青年科技创新思维,办好腾冲科学家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推进云南省青年科技创新园建设,指导加强云南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规范化建设和作用发挥,推动有条件的州(市)成立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组织“博士服务团”参与考察调研助力发展活动。发挥“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全省青少年劳动技能与智能设计大赛等项目的引领带动作用。服务乡村振兴展作为。深入实施“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着力打造一批青年创业兴乡示范项目。积极投身“旅居云南”建设,建成一批具有青年特色的乡村旅居品牌。开展“青耘中国”专场活动,赋能一批贴近服务农民增收的“村播小院”。聚焦乡村振兴青年人才培育,培训万名高素质青年农民和青年电商人才,积极开展农技推广,发展乡村电商。组织青联委员、青年企业家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
围绕绿色发展引风尚。深入实施“美丽云南·青春行动”,持续推动“九湖一河流域”青少年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行“光盘行动”“低碳出行”“节约用水用电”“青春减塑”等,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以“爱国卫生”七个专项行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活动为载体,找准青少年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兴趣点,把“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有意思”。
参与社会服务树形象。有效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格局,进一步完善在社会工作中做好青年志愿服务的制度机制,发挥好云南省志愿服务学院作用,加强理论研究,丰富项目载体。推进“县县有组织”“村村有队伍”,在服务基层治理中打造一批具有云南特色、突出青年特点、具有共青团辨识度的青年志愿服务品牌。持续扩大“西部计划”规模,合理统筹县、乡力量配置,力争2025年突破9000人。
投身卫国戍边敢担当。打造“青春有志·卫国戍边”品牌,用好“西部计划”卫国戍边专项,开展“云岭青年心向党青春情暖走边关”系列活动。深入推进边境团建长廊建设,加强抵边村(小组)团员发展,支持每个边境州(市)培育工作样板,选树青年卫国戍边典型,加强卫国戍边事迹宣传,做好青少年国防教育和国家安全教育。
深化对外交流强合作。深化“双向奔赴·共创未来”“中老铁路青年友谊营”等青年外事工作品牌,进一步办好澜湄国家青年企业家论坛。联动和支持边境州(市)开展中越、中老、中缅等边境青年友好交流活动。推动云南“中越人文交流年”青年交流项目落实。优化“中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周”“云南省留学生文化交流周”活动。
竭诚服务青年
充分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
实施青年发展规划。充分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持续推动《云南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落地落实,做好规划实施终期评估和总结工作,高标准展开第二轮规划编制工作,努力推动新一轮规划融入全省“十五五”规划。不断加强青年发展领域政策理论研究,推出更多普惠性青年发展政策和青年民生实事。
有效服务青年就业。深化“团团陪伴·‘就’有‘位’来”促进大中专学生就业行动,广泛开展“百校千企万岗”“直播送岗”及网络招聘活动,努力帮助困难家庭学生、毕业未就业大学生就业。持续开展“梦在故乡路在脚下——共青团服务返乡青年”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将外出务工和返乡创业相结合,努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积极扶持青年创业。构建省级示范、州市联动、辐射县区的青创赛事服务矩阵,加大对各级青创园区的运营管理和提质升级力度,进一步激发覆盖全省129个县的青创联盟活力,带动创业青年准确把握云南区位特点、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拥抱新质生产力。进一步优化扩容云南青年创业项目人才库,联动金融机构组织青年企业家入驻“融信服青年创业服务专区”,通过“融信服”平台持续实施“贷免扶补”项目,积极帮助一批青创企业在股权交易中心“青创板”融资发展。
凝聚新兴领域青年。深化“千联万聚常引”工程,拓展社区青春行动,提升“筑梦计划”“伙伴计划”“青社领航”工作实效。落实党建带团建要求,进一步推动“两企三新”领域团的组织建设,强化系统行业团组织在“条”上的传导作用、区域型团组织在“块”上的枢纽作用和社区团组织在“点”上的支撑作用,形成社区团青组织人员、项目、阵地、资源“四位一体”工作模式。
做实心理健康服务。聚焦省两会确定的10件“惠民实事”,联合省教育厅实施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专项行动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护蕾”行动,推动全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提质扩面项目,推动全省12355青少年服务台实现并线,构建“一省一线、一县(市、区)多站”工作格局,推广昆明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建管模式,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进矫正中心。
关爱帮扶留守儿童。构建困境青少年群体帮扶体系,深入推进《云南共青团关爱服务留守儿童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充分发动社会力量,组织“返家乡”大学生和志愿者等队伍发挥积极作用。推动新时代希望工程改革发展,依托以“云岭青春扬帆基金”为主的各类爱心基金,常态化开展亲情陪伴、心理疏导、扶志助困等关爱服务活动。
深化从严治团
展现清澈纯粹精神风貌
夯实基层组织基础。深入实施云南共青团组织建设“强基工程”三年行动,推动传统领域团的基层组织更加充满活力。适应青年群体流动分布新特点和工作生活方式新变化,不断扩大组织覆盖、创新组织形态,重点加强对新兴领域青年的有效覆盖。积极参与县级群团“联盟”建设改革,推动实现预期目标。
优化工作运行机制。做好云南共青团规范建设年工作,健全团的机关密切联系基层、团的干部密切联系青年机制,优化调查研究工作机制,推动工作资源、工作项目向基层一线倾斜。发挥云南共青团“1+5”工程典型案例导向作用,推广运用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完善云南共青团信息工作体系,切实发挥好“前哨”和“探头”作用,提高“报准信”能力。
加强团员队伍建设。推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纪律处分条例(试行)》及其工作规则落实。突出政治标准,以大中学校为重点加大发展团员力度,完善积分入团、评议入团制度,提升发展团员质量。严格团员教育管理,推进“学社衔接”和日常组织关系转接,加强流动团员管理。
深化干部作风建设。认真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践行“三法三化”,倡导“十种鲜明导向”,认真践行“主动想、扎实干、看效果”抓工作“三部曲”。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