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全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也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社区中多数家庭靠务工维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在快速的社会变迁过程中,家庭结构的变化、城乡差距加大以及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生活方式之间的冲突等问题日益凸显,对当地的家庭文明建设和儿童健康成长构成了挑战。
家庭教育缺失、监护力不足、未成年人安全发展问题严重……作为重点社区,乡村的常见问题时刻困扰着红寺堡区罗山社区的青少年。小买(化名)便是其中一员,来自单亲家庭的他平时很少参与学校、社区的集体活动,放假也是将自己关在房间写作业或者看电视玩手机,对世界充满了戒备与疏离。
直到某天,一群穿蓝马甲的人敲响了他家的门。
第一束光
“小买,社区有活动,一起去看看?”吴忠市卓越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的社工老师身着蓝色马甲,对小买发出了参加活动的邀请。一开始,小买拒绝了他们,但社工们并未气馁,他们知道,要让孩子感受到被接纳、被尊重、被关注、被支持。
考虑到小买的特殊背景和经历,社工们为了激发小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一方面,与家长建立了联系、反馈机制,另一方面,依托“伙伴领航站”丰富多元的辅助教具,让小买在玩乐中打开心门探索新的世界。经过不断的鼓励和支持,到了项目后期,小买不仅能够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而且会大胆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此外,也担任起了协助工作人员开展活动的小队长。
社区的另一个角落,小代(化名)正对着积木发呆——他的父母离婚,父亲常年在外很少回家,而母亲弃养,平时由年迈的爷爷奶奶照顾——他的积木拼图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让他很是失落。于是,社工鼓励小代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正确的位置。每当小代犹豫不决时,社工都会耐心地引导他,告诉他没有什么是解决不了的,只要用心去做,总会找到答案。“你看,你一个人也能完成拼图,你非常棒!记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相信自己,坚持下去。”
“不能只给孩子补课,更要给家庭‘补心’。”卓越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负责人常把这话挂在嘴边。在“伙伴计划”中,卓越社工形成了“3+3+N”工作模式,即“团区委统筹协调+社区配合落实+社会组织具体实施”的“3管”模式,“团区委安排1名工作人员现场指导+社区安排1名工作人员协助落实+社会组织链接1名志愿者参与服务”的“3运行”模式,并链接社会“N”方面的资源力量。
守望者的温度
罗山社区“四类”儿童多数为困境儿童,由于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往往缺乏足够的社会资源和关注,他们在身心发展、社交能力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卓越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开展了一系列青少年素质拓展服务,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社交技能训练、文化艺术体验等活动帮助困境儿童全面发展。
在“蓝马甲”的队伍里,有专职社工,也有返乡大学生志愿者,这些青春的身影为乡村重点青少年送去了别样的温暖。在项目实施中,社区广泛链接社会领域志愿者,动员社区育儿专家、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和大学生等青年志愿者,建立了“一户一册”服务档案和青少年状况双向(监护人、志愿者)反馈机制,让青少年切实感受到了温暖关怀。
除此之外,团区委、社区、社会组织三方齐抓共管,主动作为、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力量,组建了“团干部+返家乡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新兴领域青年+心理咨询专家+社工”的志愿服务团队,有力提升项目实效。在项目资金触达不到的领域,卓越社会工作发展服务中心会主动寻找当地慈善资源补充孩子和家庭的需要,并联动社会组织和团体共同提供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孩子们的成长得到了保障,青年社会组织也在资源联动中不断发展,形成长效帮助的“正循环”。
随着项目的推进,“伙伴计划”正在让这片土地焕发生机:“伙伴领航”青少年政治引领公开课程上,青少年学习历史文化、民族团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厚植家国情怀;拔河比赛、“夹纸竞走”团队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体育活动中,少年儿童的意志力得到了培养,促进了情感交流和民族团结;在“青春自护课堂”上,孩子们的生活能力和安全意识得到了大力提升……
1182人次、价值43400元的生活物资……成绩写在“蓝马甲”们的工作记录上,“伙伴计划”的星光终将点亮乡村的每一处角落。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