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每年新增约4万名白血病患者,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血液病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然而,非亲缘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率仅为万分之一至十万分之一。截至2025年,中华骨髓库累计实现捐献超1.9万例,但供需缺口依然显著,数百万患者亟待“生命种子”的匹配。在这一生命接力的征程中,青年大学生正成为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他们以科学认知破除偏见,以青春热血践行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长安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张敔婷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在团组织的引领下,积极响应长安大学自2003年启动“生命之光计划——造血干细胞捐献”项目,并参与学院“青春护航生命”主题团日活动,通过团支部组织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宣讲会,深刻理解了“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在学院团委的指导下,她加入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多次参与校园造血干细胞捐献宣传动员工作,用实际行动响应团中央“青春建功新时代”的号召。
“材料成型”到“生命重塑”
长安大学学子的生命教育实践
2025年4月23日上午,张敔婷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光荣地成为长安大学自2003年启动“生命之光计划——造血干细胞捐献”项目以来的第59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成为陕西省第311例,全国第1989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这一天,一个生命将会重生,一个心灵将会升华。
张敔婷说;“如此之远,你是素未谋面相距千里的陌生人;如此之近,你我身上都将流淌着共同的血液。”
当配型成功的消息传来,这个独自在异乡求学的20岁东北女孩也曾辗转难眠——父母的担忧、对未知的忐忑以及对身体的顾虑交织心头。
但当她想到“这可能是一个生命最后的希望”时,那份属于青年人的热血与担当最终战胜了所有犹疑,用“一定要救她”的坚定选择,诠释了生命教育的核心真谛——对生命的敬畏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关键时刻敢于伸出援手的具体行动。
“如果我因为软弱而拒绝,她就没有这活下去的最后一次机会了。”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背后,是一个年轻灵魂对生命最本真的敬畏。
从实验室里学习材料成型原理,到病床上完成生命种子的“成型”,她将专业课堂延伸到了更广阔的生命课堂。这种“以生命影响生命”的实践,比任何教科书都更能让人理解:每一个平凡的个体,都可以成为他人生命中的那束光。
“公路科普”到“爱心铺路”
志愿服务在长大的沃土中生根发芽
这份大爱并非偶然绽放,而是张敔婷在志愿沃土中深耕多年的必然收获。
当那袋承载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悬液离开她的身体时,很少有人知道,这看似瞬间的大爱壮举,实则源于她两年如一日在志愿服务领域的默默耕耘。
早在2023年9月她第一次踏进长安大学时,就被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志愿者服务协会的讲解所吸引,志愿讲解的故事也就从这里起步。
作为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的金牌讲解员,张敔婷独创“三维讲解法”:为学龄前儿童设计“道路探险”互动游戏,给中小学生开发“未来交通”情景模拟,面向专业人士则深入探讨技术细节,这种因人而异的讲解策略,让深奥的公路科技变得生动可感;2024年她凭借《给路面穿上“暖宝宝”》斩获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二等奖,在赛后接受采访时,她坦言:“真正的科普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要在听众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专业知识,联系生活实例理解科学道理’这就是我们科普工作者该做的事。”
作为长安大学“青年科普志愿团”的核心成员,她作为主讲嘉宾走进中小学课堂,用“科技魔法课堂”点燃了3000余名青少年的科学梦想。更令人动容的是,她创建的“1+1”帮扶计划,已培养出23名和她一样热爱科普的新生力量。从初入校园的懵懂新生,到独当一面的志愿先锋,张敔婷用700多个日夜的坚持诠释了当代青年的责任担当。正如她在志愿服务日记中写道的:“每一次讲解都是心灵的对话,每一份付出都是生命的回响。”这份感悟,或许正是她义无反顾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最好注解。
“秦直古道”到“时代新途”——知行合一的青春担当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作出重要指示。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第二届联合国全球可持续交通大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交通成为中国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依托长安大学在公路交通领域的学科优势,张敔婷萌生了将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构想。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这句古训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她的实践理念。2024年6月,她带领“古道之旅·文化促学”实践团开展了一次富有深度的文化考察,团队不仅实地探访了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秦直道遗址,还在照金博物馆系统学习了革命历史,她用专业所长为文化遗产保护注入青春力量,从科普讲解到文化传承,这个05后女孩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持久的热爱。在长安大学公路交通博物馆担任讲解员的经历,让她对交通文化产生了特殊感情。“每次讲解古代道路史,都能感受到观众眼中的好奇与向往。”正是这份感动,促使她发起这次古道保护行动。“通过近一周的实地考察,我们不仅触摸到了中国古代道路文明的脉搏,更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交通强国建设的时代意义。”张敔婷在返校报告会上的发言掷地有声,“社会实践的本质,就是要打破象牙塔的藩篱,让学术研究扎根于祖国广袤的大地。”
长安大学作为我国交通建设领域人才培养的摇篮,张敔婷的成长故事正是长安大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育人初心的生动注脚。
也正是在党组织和团组织的培养和教育下,张敔婷同学完成了从懵懂少年到有为青年的蜕变。她在长安大学成长的过程中,以共青团员的责任担当践行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用“生命快递员”的奉献精神完成生命“成型”的壮举,用“技术翻译官”的创新智慧谱写了交通“成型”乐章。她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现了在共青团组织培养下新时代青年胸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是高校共青团实践育人成效的生动体现。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