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公司仅成立十六年就建成了我国首个百万吨油气当量的深层煤岩气田,公司的青年员工占比高达80%。公司党委始终坚持“重人才、重创新”的基本战略,鼓励各级团组织充分发挥青年占主体的队伍优势,广泛搭建青年人才加速赋能、精准育才的成长平台。忻州采气管理区“张学良创新工作室”就是组织青年创新创效实践的代表,工作室成员全部为基层一线青年,通过两年多的探索总结,形成了帮助青年快速有效寻找创新方向的“四找工作法”。
从员工的反馈中找改进,激发青年创新动力。工作室成员分片包联各个场站,通过在线小程序、实地走访和现场办公等形式引导青年畅所欲言,重点整理一线员工集中反馈的过于烦琐的工作环节,形成创新需求清单,以“能自己干绝不外包,能维修绝不更换”为思路论证项目可行性,明确项目推进路径,掀起了基层创新创效热潮。螺杆压缩机润滑油消耗改良项目的灵感正是源于一线员工们的一句“牢骚”,问题的发现催生了新工艺的推广,不仅节约了一线员工的作业时间,也降低相关成本约120万元/年。
从隐患台账中找切入点,挖掘青年创新潜力。安全环保管理不可讲情面,隐患治理更不能打折扣。工作室成立隐患整改青年突击队,积极开展“金眼睛”隐患识别和“设备体检培训服务周”等活动,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创新项目。“提升泵水池故障平均处理时间要40分钟”,创新工作室带头人张学良在隐患台账中敏锐察觉到创新攻关点,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对其进行智能化改造,最终实现远程控制故障处理,同时也大大降低水池外溢和夜间行车的风险。
从老员工经验中找方法,提升青年创新能力。工作室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开展“微学堂”“微讲坛”研习活动,鼓励大家自学备课、授课互评,将日常工作中的“本领恐慌”转变为课堂上的“案例教学”,让员工在交流中碰撞思想。工作室还组织全员进行岗位练兵活动,范围覆盖了基层单位80%的生产业务。正是在练兵活动中受到老员工经验启发,工作室进一步改良了排采井阀组流量计更换工具,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杜绝了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从新员工问题中找灵感,释放青年创新活力。工作室坚持以现场为课堂,组织老员工与新员工签订“一对一”导师带徒协议,面向新员工开展“TRIZ创新思维与方法”“第一性原理”等创新技能培训,用“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方式为创新工作注入“新鲜血液”。新员工尚玉在跟随师傅学习巡检的过程中提出了对逼近保护停机值的设备进行物理降温的建议:“人高烧可以物理降温,压缩机怎么就不能?”在师傅的指导帮助下,尚玉对辅助喷淋散热装置进行了改造,平均每日避免气量损失约9000方,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如今,“四找工作法”的成功推广应用,激发了青年员工创新的积极性,他们不断以新思路“破题”,新办法“破冰”,新措施“破局”,正在“小岗位”上不断实现“大作为”。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4年第20期(中国石油专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