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课——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举办“风洞中的对话”五四主题团日活动

文章来源:团委发布时间:2025-04-28浏览次数:10

风洞中的对话

4月25日下午,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风洞中的对话”五四主题团日活动拉开帷幕,老中青三代航天人齐聚一堂,在研究院功勋低速风洞现场,以沉浸式场景教育,通过访谈教学、青年互动等形式,重温航天气动事业的光辉历史,共话新时代航天青年的使命担当。这场活动不仅是对航天精神的深情致敬,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传承。

图片

活动以“访谈式教学”为核心环节,三位研究院离退休航天专家——原七〇一所(研究院前身)所长毛国良、研究院原副院长施岳定、研究院原党委副书记崔明林,用亲身经历为青年们讲述生动感人的奋斗故事。

图片

时空对话:老同志的峥嵘记忆

参加活动的青年有研究院青马班学员、团干部和各个岗位上的青年骨干,面对建设航天强国的历史机遇和繁重艰巨的科研生产任务,如何鼓起斗志、踔厉奋发,青年们在活动中虚心向老一辈航天人请教,汲取精神的力量。

青年

在几十年的工作中遇到那些印象深刻困难的事,又是如何解决的?

毛国良

我首先讲一个“18个月建成风洞”的故事。载人航天工程初期,我们承担着飞行器外形设计及试验关键任务,为了完成任务,需要在18个月之内建成一座风洞,时间非常紧张。当时上级部门召开讨论时,我们拍着胸脯说没问题,立了军令状。实际上,该设备建设在技术上、管理上难度很大。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年的大年三十,项目组都还坚守在岗位上吊装设备,不拖一点进度,安装完了才高高兴兴回家过年。建设过程中,我们的总师累到晕倒在岗位上。但最终在种种困难面前,我们没有辜负国家的期望,这个风洞在载人航天工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单位也荣获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单位称号。我觉得我们生动诠释了航天精神,在党和国家的需要面前,就是拼命干、就是奋斗。

另外,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处于军工低潮时期,民间讲“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我们的生存也面临很大压力,许多人才都流失了。但是留下的同志们靠着坚定的信念,不断探索转型,为了创造效益、提高收入,想了很多办法搞军民分线,我们最终依托航天技术积累,逐渐发展出了环保、传感器等民用产业,不仅抗过了困难时期,也为事业引入活水。可谓是“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航天青年要把这种韧劲传承好,搞研究、发展事业必须要咬住牙、耐得住寂寞,才能有高水平的成果。

历史见证者:

揭开研究院低速风洞的多彩面纱

活动举办地设置在研究院低速风洞,该风洞是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的“活化石”,1961年由钱学森主持规划、庄逢甘院士组织建设,1966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它在近60年间承担了长征系列火箭、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试验任务,同时在建筑、交通、体育等民用领域屡建奇功,它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贡献突出的大国重器,更是一部写满航天人奋斗史诗的立体史书。

图片

想听听老专家们与研究院低速风洞的故事。

崔明林

所有的飞行器的飞行过程都要从低速开始,所以低速风洞应用的领域很宽阔,它不仅为空气动力学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也为民用产业做出了许多贡献。印象很深的是在80年代,研究院低速风洞做了关于女排运动轨迹的气动试验,当时崔尔杰院士带队攻关,我们通过模拟流场,经过大量的试验与数据计算分析,给予运动员发球、击球的姿态、力量参考,用于运动员训练,助力中国女排屡创佳绩。

施岳定

我当年也深度参与了排球气动试验,切实感受到科技赋能体育的提升作用。在排球运动中,空气动力学影响很大,甚至发力点与排球气眼的相对位置变化都会对球的运行轨迹产生影响。所以后面看到我们的国家女排接连夺冠,我感觉到非常骄傲。当前,国家在低空、体育、交通等领域发展十分迅速,低速风洞将在后续的研发工作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进一步创新。

青春宣言: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接力

活动中,青年代表与老同志展开热烈互动。面对提问,老领导们字字箴言。

图片

在新时代,航天气动青年应该弘扬哪些精神品质?

施岳定

现在的青年处于最好的时代,具体到航天气动事业,你们现在的研究条件非常好,科研生产能力提升了一大截,国家的支持力度也很大。我们从单一的型号研制,转变到空间探测等更多领域,舞台十分广阔。在这种条件下,要完成航天强国建设目标,关键是青年要有创新精神,特别是我们搞空气动力学研究,要通过气动创新引领飞行器创新,攻克那些“卡脖子”难题,为实现航天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立下青春之功。

崔明林

研究院在成立时,庄逢甘院士为我们写下期望:“求真务实、自主创新”,我想这就是新时代航天气动青年应该保持和弘扬的品质。求得真理、把握规律,在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躬身实践、改造现实。我们都知道,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必须把发展放在自身力量的基点上,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走自己的路,朝着设定好的目标前进。

最后,青年代表向老同志献上鲜花,老同志则回赠书籍,寓意精神火炬的代代相传,院党委副书记赵立晨表示:“青春孕育无限希望,青年创造美好明天,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党和国家决策部署,发展好我们的事业,就要把航天精神在航天青年身上代代传承下去。”研究院青马班学员小王表示:“老一辈用算盘打数据、用手工造重器,我们更要以创新突破核心技术,跑好属于我们的这一棒!”

图片六十载风云变幻,一代代航天人在这里书写了“国之重器”的传奇;而今,新一代航天气动青年正以创新为笔、以奋斗为墨,续写新时代的航天篇章。正如风洞厂房内镌刻的那句箴言:“气流呼啸而过,精神永不褪色。”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