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计划”聚青年力量 青春执笔绘生态画卷

文章来源:团委发布时间:2025-04-29浏览次数:10

图片在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地湖北十堰丹江口市,一场由共青团中央“伙伴计划”引领的青春行动正蓬勃展开。作为团中央“伙伴计划”示范项目实施地,丹江口市以“党建带团建”为引擎,通过整合青年力量、创新治理模式、赋能绿色发展,构建起“项目赋能、党建引领、团委统筹、社会组织运作、青少年参与”的基层治理新格局,让青春动能在生态保护与社区治理的双向奔赴中持续释放。图片

党建引领聚合力

构建“伙伴型”青年治理矩阵丹江口市将团中央“伙伴计划”纳入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体系,依托市、镇、村(社区)、网格四级组织网络,打造“党建引领+伙伴协同”工作模式。通过建立“团干部+社工+志愿者+青少年”四维联动机制,组建“青春合伙人”志愿服务联盟,累计吸纳青年社会组织21家、注册志愿者1000余人。

在大坝街道滨江社区,团市委联合社区党委引入“伙伴计划”专项资源,建成十堰首个“青少年低碳实践站”,设置共享工具角、旧物置换站、共享花园等设施,推动社区绿化覆盖率提升15%,居民环保投诉量下降40%。

为强化人才支撑,团市委依托“伙伴计划”培育工程,联合市委党校、本地高校开设“青创先锋训练营”,邀请生态环境专家、优秀社工等开展“订单式”培训,累计培养青年治理骨干200余名,覆盖全市42个社区,成为基层治理的“青春智囊团”。图片

资源赋能激活力

打造绿色实践“伙伴生态圈”借助“伙伴计划”资源对接平台,丹江口市创新“公益项目+社会力量+数字技术”融合模式,激活多元共治潜能。

营造沉浸式科普场景。开发“护水小卫士”系列品牌活动,包括“垃圾分类飞行棋”“汉江生态科考”“非遗环保手作课堂”等,在寓教于乐中普及守水护水节水、碳达峰、生物多样性等知识,将环保知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青少年日常生活。

部门协同联动聚合力。联合水利、应急、农业等部门,开发“生态安全实训基地”,设置水质监测、污染应急处理、生态农业等实操课程,组织青少年参与汉江流域污染模拟演练,同步提升生态保护与应急处置能力。

数字化激励机制创新。上线团中央“志愿汇”微信小程序,青少年通过参与环保实践可兑换绿植盆栽、绿色研学名额或家庭节能灯泡。滨江社区环保实践共推动32户家庭完成太阳能热水器改造,形成“参与—激励—再参与”的良性循环。

图片

模式创新促成长

培育青少年“治理合伙人”“伙伴计划”不仅是服务平台,更是青少年成长的“实践课堂”。丹江口市搭建“青少年议事厅”“生态小管家”等参与平台,推动1.2万名青少年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设计者”。

议事机制赋能。15岁中学生杨涵在“青春议事汇”提出“轮胎花园改造计划”,经团市委协调企业捐赠200个废旧轮胎,建成3处社区微景观,带动全市改造公共绿地8片、增设环保设施12处。此类“青创提案”已形成常态化机制,累计收集青少年环保建议300余条,转化率达45%。

文化传承创新。挖掘本地农耕文化,组织青少年走访非遗传承人,将“护水爱水”理念融入校本课程。在“非遗文化环保行”活动中,联合手工制作、吕家河民歌等非遗传承人,指导青少年创作“南水北调”主题环保作品200余件;青年志愿者编演《汉水谣》《汉江水丹江谣》《水都赋》《小水滴》等守水护水主题作品,相关展览巡演累计吸引万余人次参与,实现传统文化与生态理念的双向赋能。


成效显著展画卷

书写双向奔赴新篇章


自“伙伴计划”实施以来,丹江口市交出亮眼答卷,累计开展绿色活动73场,培育青少年环保组织15个,解决河道治理、垃圾分类等民生问题13件,惠及群众1.2万余人次;社区青少年环保知识知晓率从65%提升至92%,家庭垃圾分类参与率达78%,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区”的裂变效应。

如今的丹江口,“伙伴计划”已成为连接青年成长与城市发展的桥梁。团丹江口市委正依托数字化平台建设“青春绿港”,实现环保实践数据化管理、青少年成长档案化记录,并将参与度纳入团员发展、“两代表一委员”推荐等评价体系,让绿色贡献成为青春成长的“加分项”。

图片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