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长河中留存下许许多多闪耀着理想光芒、凝聚着青春力量、镌刻着青年奋斗足迹的经典著作和文献,它们既是党领导中国青年运动历史的产物,也是中国青年紧跟党不懈奋斗的历史见证,它们建构起了“新青年”与“新时代青年”跨越时空的对话场域,成为指引一代代青年成长奋进的精神坐标。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切勉励新时代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回顾、梳理、阅读这些承载着理想与奋进、青春与热血的经典著作和文献,青年朋友们将会触摸到历史的温度,也能感应新时代脉搏,把准人生的前进方向。
打破旧世界的思想火炬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风雨飘摇的中国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领救亡运动,迫切需要新的组织凝聚革命力量。1915年9月,以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起改名为《新青年》)为标志,一场声势浩大、荡涤乾坤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上如“春雷惊醒”。他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热情歌颂青年,并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进步的、进取的、世界的、实利的、科学的等六点希望。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位旗手李大钊,于1916年在《新青年》第2卷第1号发表《青春》一文,他以磅礴的气势写下了那段震古烁今的青春宣言:“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尔后,《文学革命论》《狂人日记》《庶民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一篇篇经典文章,犹如黑暗中的火炬,激发了青年追求真理、追求进步的伟大觉醒,由此“越来越多中国先进分子集合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第二年,在党的直接关怀和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告成立,中国青年运动掀开崭新一页。1923年,首任团中央书记施存统在机关报《先驱》发表了长达24000多字的文章《本团的问题》,这是团的早期一篇重点阐述青年团与共产党关系问题的文章。同年,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创刊,相继刊发了任弼时《社会主义青年团是什么》、恽代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原标题为《中国共产党主义青年团》)、贺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五年来的奋斗》等较早系统回顾青年团及青年运动发展历程的文章。这些重要文献引领着广大青年奔赴“到农村中去!到军队中去!”的革命前线,将青春热血融入党领导的革命洪流之中。
1939年是五四运动二十周年,党中央首次举行纪念活动。5月4日,毛泽东在延安青年群众举行的纪念会上发表了题为《青年运动的方向》的著名讲话,这是革命时期毛泽东关于青年运动的一篇重要文献,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翌年,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发表了近3万字的讲话《新民主主义论》,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延安地区的知识青年在读了这部著作后,由衷称赞“这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著作”,并表示“对中国的前途渐渐有信心了”。2019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专门提到这部著作并指出它“解决了全党如何认识和看待五四运动的问题。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比较系统阐述对五四运动的科学认识”。
同时,为了动员广大青年积极投身抗战,青年出版社和抗敌报社还出版有“青年抗战建国丛书”,比如《目前青年运动的任务》《中国青年运动的新方向》(冯文彬著)、《青年的学习与修养》《青年与民主运动》(艾思奇著)、《中国青年运动的历史传统目前特征及其动向》(刘光著)、《最后胜利是我们的》《汉奸汪精卫》《我们的歌声》等著作。此外,还有张闻天《论青年的修养》(1938年)、胡乔木《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1939年)、陈云《增强新党员新干部的党性》(1942年)、周恩来《我的修养要则》(1943年)等,成为延安及抗日根据地广大青年加强思想修养的重要学习读本。建设新中国的青春召唤
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以饱满的热情和忘我劳动的干劲,投身到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及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去。1953年6月,毛泽东在接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主席团时发表著名讲话《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这是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时期青年运动和青年团建设的一篇影响极为深远的文献,后收入《毛泽东文集》第六卷。这篇讲话发表后,青年团明确了“围绕党的中心,按照青年特点开展独立活动”的方针,各级团组织团结带领广大青年投身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出青年突击队、青年垦荒队、青年节约队、青年监督岗等具有青年和时代特点的组织形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积极的突击力量。
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培育社会主义新人的重大任务显得尤为紧迫。1962年,沈阳军区工程部某部运输连班长雷锋因公殉职,全国各地迅速兴起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热潮。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雷锋,让雷锋精神教育广大青年群众,1963年4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从雷锋生前留下的9本日记中选辑121篇,卷首配发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约4.5万字,编辑成册正式出版。《雷锋日记》一经出版,在各行各业掀起了学习高潮。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向雷锋同志学习”“像雷锋那样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等成为当时青年的行动口号,中国大地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搏击改革潮的奋斗宣言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同志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在这篇被誉为“科学的春天”的纲领性讲话中,他坚定指出:“科学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长,正是我们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这番掷地有声的论断,标定了中国青年在现代化建设征程中勇立潮头的历史方位。
在改革开放这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伟大历史转折关头,统一思想是关键。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党的历史上“第二个历史决议”,从而掀起了以科学态度评价党史的热潮。借着这股“春风”,一批系统梳理、回顾总结团史和青运史的著作相继问世。先后出版了以《中国青年运动史》(1984年)、《中国现代学生运动史长编》(1988年)、《中国青年运动六十年》(1990年)、《中国共青团简史》(1992年)、《中国共青团史》(1992年)、《中国共青团团史简编》(1997年)、《中国共青团史稿》(2010年)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著作。此外,团史青运史研究的基础工程——文献编辑出版工作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进展。1988年,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与中央档案馆合作编纂出版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首次系统梳理了党领导青年运动的重要文献。与此同时,中断二十余年的《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编辑工作得以重启,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终于在2002年完成全部续编任务,形成19册的鸿篇历史资料。
这些代表性著作和重要文献的出版发行,为青年一代提供了系统、科学的历史认知框架,使广大青年对党领导下的青年运动发展脉络有了更加全面、客观的认识,深化了青年对自身历史使命的理解,为团结一致聚焦“四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奋进新时代的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系统阐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青年工作战略定位、深情寄望青年成长的重要著作和文献相继涌现,指引着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沿着正确方向阔步迈进。
2015年,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并召开首次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了新时期加强党的群团工作的重要性,为共青团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选辑2012年至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发表的44篇重要文献,编辑出版了《习近平关于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论述摘编》。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青年发展规划,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青年的重视、关怀和信任。系列采访实录《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这部书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成为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立志成才的鲜活教材。2019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和意义,深情寄语新时代中国青年。202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采访实录《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2024年继续出版第二卷,全景展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从政不同时期与青年大学生交流交心交友的故事,这两部书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教材。2022年中国共青团迎来成立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百年来共青团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的青春历程,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同年,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青年工作的60篇文稿汇编成《论党的青年工作》一书,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青年、怎样培养青年,建设什么样的共青团、怎样建设共青团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课题。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这是我国首次专门就青年群体发布白皮书,是一部记录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事业成果、反映新时代中国青年精神风貌的重要文献。
此外,党的十八大以来,还出版有《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等单行本。这些著作和文献立足新时代历史方位,从价值引领、成长成才、育人实践等多维角度,明确了新时代中国青年运动的主题和方向,共同构成了指引新时代青年成长发展的思想矩阵,为激励广大青年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生动实践提供行动指南。
照亮百年征程的中国青年运动经典著作和文献,标记着中国青年紧跟党走的奋斗足迹,镌刻着中国青年运动的行进轨迹。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勉励青年“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多读书、读好书。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新时代青年当重温经典,在字里行间探寻青春答案,在阅读经典中完成青春接力。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