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伴聚力 培养绿色未来主力军

文章来源:团委发布时间:2025-05-02浏览次数:10

图片

绿潮奔涌,彝乡大地激荡创新活力;青春领航,越西少年勇立时代潮头!在生态与人文交织的川西南腹地,新一代青年正以实践为笔、以担当为墨,书写着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鲜活注脚。越西县紧扣绿色发展主线,以“青”字号工程为战略支点,构建起“资源整合一项目赋能—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格局。通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搭建青年服务平台、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进一步建强基层共青团服务矩阵。


代际传承与生态文化融合

培养绿色未来主力军


通过非遗技艺与生态产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双螺旋。依托本地彝族传统村落资源,开设青少年非遗创客课堂,将彝绣中的火塘纹、羊角纹等非遗技艺融入研学体验,将传统碉楼村、彝绣村、银饰村等乡村特色生态场景作为实践课堂,通过文化赋能提升“伙伴计划”项目的文化内涵。

多维价值延伸,建立“政府+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四方联席机制,整合教育、民政、司法等12部门的人力资源,健全建强“伙伴计划”人才库。链接青创企业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多种优惠,引导各领域青年志愿者参与到“伙伴计划”活动中来,助力广大青少年在文化传承和多元发展中寻找更多耦合点。


传统老区与搬迁新区共享

激发社会治理新能效


在脱贫攻坚搬迁社区,以“伙伴计划”为抓手,以“强支撑、补短板”为工作准则,精准聚焦“四类重点青少年”需求,将社区青少年成长与社区健康发展相融合,在社区内开展“垃圾分类”“节水节能”等各类志愿活动和讲座,吸引青少年参与社区治理。同时,开设“寒暑假爱心托管课堂”,目前累计开展服务200余场,覆盖青少年千余人。在县城核心社区,“伙伴计划”采用“团组织+社会组织+社区”三方联动模式,聚焦本县“全域建景区、城市建新区、产业建园区”的发展思路,将“伙伴计划”项目与基层治理、城乡融合相联动,以“青为”助力“童乐”的工作目标,因地制宜设计“伙伴计划”子项目。

图片

文旅发展与生态保护互促

树立共青团工作新标志


2024年,越西县成功创建“中国避暑旅游目的地”“中国天然氧吧”“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巴蜀气候康养地”四大气候品牌,成为全四川省独家。团越西县委聚焦党政绿色发展大局,依托“伙伴计划”项目,挖掘区域内精品、特色、亮点阵地,打造“精·特·亮”服务矩阵。在凉山森林草原防灭火关键期,共青团充分发挥青春力量守护绿水青山,将森林草原防灭火作为服务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将其融入“伙伴计划”重点活动板块,组建“青少年护林志愿岗”“红领巾防火监督员”,开展“防火流动课堂”进社区等活动,形成“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守护整片森林”的链式效应。在“夏日清凉火把季”“冬日暖阳目的地”等重要民族节庆活动期间,创新开展“伙伴计划——牵手游越西”活动,组织本地青少年和对口帮扶地区青少年开展牵手交流活动,让县内外青少年沉浸式体验文旅节目及精品游玩线路。


区域协作与资源优势互补

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


强化跨部门资源整合的服务倍增效应。以“伙伴计划”项目为牵引,通过“党建+团建+社建”的三维联动,形成多方协作的服务网络。在铁三角模式中,逐步建立起团委主导不偏向、社会组织实施强专业、公众参与不失序的协同机制,建强生态政策引导、公益资源赋能和活动机制创新的青少年成长护航舰队。

拓宽省内外对口帮扶资源赋能项目发展的链接端口。越西团委以“伙伴计划”项目为资源接入点,主动对接省内外对口团组织,以“资源共用、成果共享”为工作目标不断拓宽共青团协作渠道,设计实施“微心愿”“夏(冬)令营”“少先队云课堂”“爱心蜀托”等活动,通过团组织牵线架桥,全方位链接发达地区的人力智力,竭力筹措社会各界的资金资源,共同赋能本地青少年事业发展。

“伙伴计划”以青少年成长为杠杆,为基层共青团工作注入全新动能,为民族地区发展培育了乡村振兴生力军。项目在文化深挖中激活青少年精神内核、在机制重构中释放团组织协同效能、在成长服务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当绿色发展成为青少年自觉行动、传统文化转化为现代生产力时,绿水青山与共同富裕的共赢图景必将在一代代青少年的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