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台州临海尤溪镇,“三间古庙、七名工人、九台机器”,随着机器的轰鸣,一个民营企业——伟星集团——开始了艰苦创业的征途。
2004年6月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到伟星集团调研,并指出,一定要加快自身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把伟星做强做大,这次调研为伟星集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动力。
如今,公司自创立已过去四十多年,当初的小企业已经发展成为总资产300多亿元、员工人数18000多人、连续20年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国家级企业集团。
伟星集团团委负责人介绍道:“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伟星发展的生力军。我们坚持政治引领,以党建带团建,深推党工团一体化建设,将团建工作和企业发展、社会责任相融合,聚焦做实项目、做强体系、做深文化,创建具有伟星特色的‘星字号青年工程’团建品牌,着力提升团委的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
星耀临海四十载,强企青春活水来。
“星”字号
2020年,英语双语教育方向毕业的陈明辉成了伟星美国公司二部2组的一名外贸业务员。然而,作为刚刚来到基层一线的大学生,陈明辉对外贸知识可以说是一窍不通。
不过,在伟星这样一个团队中,陈明辉虽迷茫但并不焦虑。集团为陈明辉安排了带教师傅,让他从最基础的外贸知识、邮件回复方法和订单细节操作等开始学习,仅一年多时间,陈明辉便成了业务骨干,在团队中站稳了脚跟。依托“星”培养体系,伟星将大学生下基层历练确定为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设立了“生产管理特训班”“雏鹰计划班”等专项班组,通过传帮带、以师带徒、双导师制等形式,让基层成为青年成才的“练兵场”和“试金石”,这样具有伟星特色的青年骨干培养模式,形成了大学生“乐于下基层、以下基层为荣”的良好效应。
任何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青年——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伟星集团“一定要加快自身发展”,集团团委紧抓这一基本遵循,以发展聚青年,与青年共发展。
已入职多年的谢晓波把自己在伟星的头三年总结为“一年融入、两年历练、三年成长”。在这三年,他参加了团委竞聘,而后成功通过竞聘和骨干转升培训,从一个懵懂的新员工成长为岗位能手,开启了自己的伟星新起点。这得益于伟星打造的“荐才—培育—推优”党、团录用链条。集团团委深化“双培双推”机制,把优秀青年人才培养成团干和党员,把团干和党员培养成优秀青年干部骨干。
集团团委坚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服务人才并重,持续举办团干竞聘会,挖掘优秀青年,让青年“被看见”。同时在生产经营岗位上推动“青年一把手工程”,每年提拔的干部中80、90后占比60%以上,真正实现“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价值”。
在伟星,只要愿意干、愿意学,愿意不断地改进改善,一定会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更大的发展空间、更高的发展价值。
“星”青年
“公司一直在弘扬倡导艰苦创业精神、攻坚战精神、工匠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力量。”已经连续两年(2023年、2024年)被评为“集团先进工作者”的陈明辉回忆着伟星对自己的“德育”帮助,表示要当好“星”标杆,不负公司的悉心培养。
翻开《伟星新青年》杂志,一个个名字便带着他们的故事深入人心,除了陈明辉,还有奔赴孟加拉国的陈波,第二批出征泰国的任磊刚、胡定昌,疫情防控期间奔赴海外开疆拓土的王忠、胡星……这些创业“星”青年的奋斗、拼搏、担当、建功都刻印着深深的伟星色彩。伟星集团团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伟星新青年》在2002年创刊,主要报道集团里的青年先进人物,办了200多期,是企业文化的宣传阵地,也是团委引导、培养、关爱青年的平台。”
在典型宣传中,“团结、拼搏、求实、创新”的伟星精神越发沉淀出新的光芒。
如今,伟星集团没有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已经成功“做强做大”,对于陪伴伟星成长的青年们,集团团委“软硬兼施”,力求打造激情、活力团队,做好青年“娘家人”。随之而来的,便是无微不至的“伟星温度”。
集团团委让青年牵头组织开展晚会、运动会等大型活动,开展重走创业路、5·20集体婚礼、书画摄影展等周年庆活动,设置健身房、书吧、咖啡吧、星餐吧等青年活动阵地,建设“轻松筹”“爱心基金”等平台,升级互助众筹方式,为有困难的员工提供爱心帮扶……一项项举措不断提升着青年员工的幸福感,让“伟星温度”定格成“伟星温暖”。
挺膺共筑强企梦,唯有温情暖“青”心。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