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数字福建”的率先谋划与探索实践,既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作为一名奋战在“数字福建”建设一线的青年,在书中,我读到的不仅是“数字福建”的宏伟蓝图,更是一段用科技赋能民生、以创新引领发展的生动实践史。
今年,是“数字福建”建设2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当年种下的那颗“数字福建”的种子,如今已在福建成长为树高千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这是一棵先行先试的“数”
从“数字基因”到“数字赋能”,“数字福建”的构想绝非偶然,而是基于习近平同志对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敏锐洞察。20世纪80年代的福建,交通、通信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习近平同志到相对落后的宁德任地委书记时,他提出用通信改善弥补交通不足,为闽东老区装上“顺风耳”,缩小发展鸿沟。在厦门调研期间,他提出“提升本岛、跨岛发展”的战略,要打造宏观的“千里眼”,准确及时地掌握国内外经济信息。在福建工作期间,他推动“一栋楼”办公模式,以信息化手段提升行政效率。这些实践,都为“数字福建”奠定了思想根基。
2000年,电脑、互联网对于多数中国人而言,仍是新鲜而陌生的事物。习近平同志就极具前瞻性地指出要建设“数字福建”。我最直观的感受之一,就是政务服务真正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这是一棵赋能经济发展的“数”
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今年,福建省把数字化全面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深入推进数据赋能千行百业,打造数字福建建设升级版。
在福建,数据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更创造了新潮的应用场景,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产要素。现在,不仅股票有交易所,数据也有交易所。在福建大数据交易所,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亿条数据进行流通、交易,并在医疗、乡村振兴、金融等领域大放异彩。在连江,我看到大黄鱼首次“打飞的”,50分钟内从深海“飞”到福州市区;在宁德福安坦洋村,我看到村民通过电商平台将红茶销往全国。2024年,福建省数字经济规模达3.2万亿元,占全年经济总量的55%。数据,促进了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更成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
这是一棵温情为民的“数”
“数字福建”的核心,始终是“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观,至今仍是福建数字化改革的灵魂。
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时指出:“我要一点击鼠标,就能看到全省的数据。”福建省在全国率先成立了省属国有独资的大数据集团,而我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获取数据难,但更难的是打通数据之间的壁垒,数据一联通,便民更利民。这是我最深有感触的一件事。有一位脑梗患者问我,他能不能给医保局写一封感谢信。他说,他大半辈子生活在内蒙古,最近来福州看女儿,却生病住院了,他只是给医保局打了一通电话,就实现了医保异地办理、异地报销,他再也不用担心让孩子们多花钱了。这位患者,就是我的父亲。就在那一刻,我深深地觉得,我所从事的行业它不只是冷冰冰的数据,它连接着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更诠释了党和国家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
这是一棵面向未来的“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数字技术就是拥抱未来的驱动力。从“数字福建”到“数字浙江”再到“数字中国”建设……从地方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以世界眼光敏锐洞察全球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大势。今年,是推进“数字中国”建设10周年,现如今,DeepSeek以不怕虎的锐气撼动美国人工智能巨头,产生连锁效应,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舞台,在全空间无人体系下,无人载具集群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深度融入生产生活,无人车穿梭于街巷、无人机巡弋于苍穹,构建起新型智能作业生态……数字中国建设,正让我们奔向数字文明新未来。
站在新征程上的青年一代,可以大胆畅想,十年、二十年后,中国会是怎样?我想,答案就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那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建设数字中国正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闽山闽水物华新,根深叶茂“数”常青。“数字福建”是初心工程。它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福建的深情、对人民的承诺,以及对国家未来的远见。作为新时代的宣讲员,我将用青春和梦想浇灌这棵大“数”,让“数字福建”建设成果惠及产业、惠及社会、惠及民生。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