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青”视角“新”方法让青年学生感悟思想力量

文章来源:团委发布时间:2025-05-09浏览次数:10

本文作者李璎珞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宣讲.png

青年对党的创新理论的理解和认同,直接关乎这一群体的价值取向。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破解党的创新理论教学与宣讲的“代际温差”,真正润心00后学子?渐渐地,时间、实践,给予了我答案——用换位思考的“青”视角、数智沉浸的“新”方法,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的创造性转化,让青年学生真正感悟思想的力量。

融通“想讲什么”与“想听什么”,锚定理论热点精准宣讲。我授课和宣讲的主要对象是理工科青年学子,他们肩负着建设科技强国的崇高使命和艰巨任务。但在摸底中我发现了两种倾向,一是他们对学科专业知识研究深入,但对理论学习专注不够;二是他们善于追踪科技前沿进展,却对科技创新的价值意义把握不足。因此,迫切需要以理论学习调动他们的科研内驱力。

为了更好地释疑解惑,我认真研读了习近平总书记《论科技自立自强》一书。读罢后,科技、创新等词汇逐步在我脑海中构建起了理论的“四梁八柱”。这些理论不仅关乎学生对于世界大势、国家发展的了解,还与他们的科研方向、职业道路选择息息相关,只有做到对理论逻辑清晰铺陈,才能以理服人。此外,我还专程访谈了延安时期红色科学家的子女们,将他们父辈的科研故事以及家风传承记录下来转化为课堂案例。这样做,不仅方便同学们从逻辑上理解理论,更能从情感上找到认同。

赋予“理论传授”以“数智魅力”,运用数智思维活化宣讲。当前,理论传授的现实挑战之一就是学生偏好智能设备,经常出现智能手机等设备和教师“争夺”学生注意力的情况,因此“抬头率”“点头率”成了衡量授课和宣讲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危机中同样育先机,如果能够驾驭数智技术赋能宣讲,则会大大活化讲授内容、提升宣讲实效。

在全国高校思政课虚拟仿真体验教学中心(北京理工大学)内,我们以数智思维构建数智场域,在数智场域中运用数智手段激活理论,进而让青年学生在沉浸式学习中将理论入脑入心。在这里,没有三尺讲台,教师以和学生平视的方式讲授理论,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徜徉知识图谱;在这里,学生们可以运用自主开发的思政课人工智能大模型进行进一步的探究式学习。此外,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也让我有机会通过网上阵地进行理论宣讲扩大受众,并以更加生动的方式和青年学生沟通,活化宣讲形式和内容。

拓展“思想边界”达“知行合一”,用多元形式升维宣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理论的魅力在于指导实践,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一方面,我邀请青年科学家“走进来”,请他们讲授带领团队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维护国家安全的亲身经历,以小切口、小故事讲好大体系、大道理。另一方面,带领青年学生“走出去”,拓展“行走的思政课”,在“挺起民族的脊梁——党领导的人民军工”展馆,在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同学们亲眼观察、亲耳倾听、亲口提问、亲身体验,打通青年学生学以致用的“最后一公里”。

我始终认为,学进去才能讲出来。学生时代的我,曾有幸担任北京高校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士生宣讲团首任团长,我仍清楚记得作为主讲人之一,在首场宣讲前字字切磋、句句琢磨,在此过程中,我个人的理论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急速提升。当成长为一名思政课老师后,我也努力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场宣讲,无论是带领学生挖掘北理工学科“三代人”的故事,还是找寻和朋辈共鸣的理论金句和经典案例……当学生们同样站在讲台上讲理论时,我感到无比骄傲和欣慰,我们实现了教学相长、师生共进,也让时代听到了充满正能量的青春的声音。

来源:《中国共青团》杂志2025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