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能提笔安天下
武能上马定乾坤
说起我们的运动员
赛场拼搏、争金夺银
这“武”的一面大家常见
而“文”的一面呢
是不是很多人就不了解了~

本期下午茶,就请大家和我们
一起走近「能文能武的运动员」吧~
竞技场上的李宁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实际上,运动员时期的李宁不仅是体操骁将,还是丹青好手。在体育报1985年1月2日01版刊登的《国家体委训练局团委举办“我们的生活”摄影、书画展览》一文中,曾提到他的国画作品。
“李宁的两幅国画《荷塘情趣》、《劲竹》清新、洗练,分外引人注目。特别是《劲竹》秀逸中见雄奇,俊雅中见挺拔。”

对于体操运动员来说,绘画、书法不仅能让他们陶冶情操,还能帮助他们领会体操的动作韵律、节目编排等等。
热爱书法的体操运动员童非认为,随着训练进程的不断深入,越练越觉得艺术是相通的。他表示,体操和书法都是艺术的一部分,二者风格多样、变化巧妙,不谋而合。
体育报1984年2月24日03版《童非:我爱上了书法》一文中曾这样记录:
“在长期使用文字实践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根据汉字造型特点,运用毛笔这一特殊的书写工具,通过艺术构思,调动艺术手法而形成了书法,使它具有千变万化、优美和谐、刚柔相济等艺术特点。我不禁联想到我们体操动作,如:单杠的特卡切夫、双杠的前摆转体,不也是如此吗?刚柔相济、动中有静。我从书法最讲究的间架结构、韵力、刚柔相济等艺术特点中得到启发,使得我对体操动作的编排、韵味、刚与柔的结合、动与静的处理等等,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开阔了视野。”
下面请欣赏体育报1984年1月20日04版所刊登的部分运动员的书法作品。




同样热爱书画的还有自幼曾学习绘画的游泳运动员杨浚瑄。
于她而言,创作一幅好作品的过程不仅能够修养心性,还能疏解压力。中国体育报2021年11月5日06版《杨浚瑄:奥运冠军也是文艺青年》这样记录:
“5岁那年,喜欢绘画的杨浚瑄开始跟着老师学习绘画,这比她接触游泳训练的时间还要早一年。大概学了四五年绘画后,因为更加专注于游泳训练就中断了绘画课程,不过绘画已经成为她的爱好,融入了日常生活。一直到现在,训练之余她都会画一画。而师从王爱民后,写得一手好字的王爱民还教杨浚瑄练习书法,这也让杨浚瑄的‘文艺范儿’更足。她的书法和绘画作品时常得到大家的赞赏,而她却自谦道:‘这些都不专业,就是自己的爱好,水平也没有很高。’这两个爱好给了她安静的独处时光,‘写字和画画都能静心,这个过程跟训练的过程差不多。’”

“文”的一面体现在运动员的笔端,还展现在他们的镜头里。中国体育报1984年1月7日01版《体育健儿爱体育 写体育 画体育》一文,这样记录喜爱摄影的篮球运动员宋晓波:
“篮球运动员宋晓波不仅是运动场上的骁将,也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她的几幅摄影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水平。作品《老郎中》摄取了老队医精心为运动员治疗的情景,人物神态自然,感情真挚。”

运动员中,还有很多人弹得一手好钢琴。去年奥运代表团港澳行期间,奥运冠军王柳懿、李越宏的弹奏都让人赞叹不已。
2015年1月17日,中国体育报04、05版,《“老枪”传奇》中记录了射击奥运冠军陈颖在赛场内外的生活:
“这几年在保证自己训练质量的同时,陈颖开始疯狂地给自己‘充电’。她还学弹钢琴,队友李越宏能弹一手钢琴,李越宏在队里的时候,她就跟着学,李越宏不在队里,她就自己摸索着弹。陈颖曾经通过手机给记者放了一段自己弹奏的曲子,这是一首老歌,记者没听过,但是优美的旋律以及陈颖的用心和努力是绝对可以感受到的。”

体育报1983年1月8日01版《余暇情趣》一文中,还记录过朱建华喜欢翻读画报,郑达真用录音机学习英语,沈丽娟爱好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