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健康 | 节后返工不“emo”,这样“收心”更有效~

文章来源:体育教研部发布时间:2025-03-30浏览次数:10

节后返工潮来袭,大家是不是都感觉身体在工位,灵魂还在假期“流浪”?假期的晚睡晚起、吃喝玩乐模式一键切换到朝九晚五、忙忙碌碌,身体和心理都开始“闹脾气”……

什么是节后综合征?

节后综合征(Post-holiday Syndrome)并非医学诊断疾病,而是人们在长假后因生活节奏突变、社会角色转换,出现的生理与心理失衡状态,通常在节后2至7天自行缓解,但可持续影响效率与情绪。


常见表现自查表:


生理症状:失眠/嗜睡、肠胃不适、肩颈酸痛、头晕乏力、食欲减退或暴饮暴食

心理症状:焦虑烦躁、空虚感、注意力涣散、决策困难、自我怀疑(“不想上班”=失败?)

行为症状:拖延症爆发、刷手机成瘾、回避社交、抗拒打开工作邮件、频繁查看假期照片叹气

为什么我们会越休息越累?


生物钟VS社会钟:假期熬夜刷剧、跨时区旅行打乱昼夜节律,而上班日强制早起激活“睡眠负债”。

多巴胺戒断:假期高频的娱乐刺激(游戏/聚会/旅行)突然停止,大脑奖励系统陷入“饥荒状态”。

角色认知失调:从“自由人”切换到“打工人”,潜意识抗拒社会规训,产生心理阻抗。


当上述症状出现

别着急

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心身疾病二科(睡眠医学中心)

这就为你献上「自我治疗攻略」

为投入工作的你

提供调节睡眠和心情的指南

请大家对症下药,自我修炼~


一、节后睡眠“重启”计划

调节方法:


1. 规律作息:假期中熬夜追剧、通宵畅玩,生物钟完全乱了套。现在要赶紧把它“拉回正轨”,制定合理的作息计划,特别注意运动和休息的平衡,恢复假前的作息时间。

2. 睡前放松:睡前可进行冥想、听轻音乐等放松活动,还可以使用香薰精油,薰衣草、洋甘菊等舒缓香气有助于放松身心,尽快速进入梦乡。避免睡前思考过多工作或生活琐事,建议午饭后左侧卧位睡眠不超过半小时,利于消化吸收;夜间以右侧卧位为主,全身肌肉松弛,肝脏处于自然位置且不压迫心脏,有利于胃排空,使睡眠更安稳舒适。


3. 创造良好睡眠环境:卧室的氛围对睡眠质量影响重大。拉上遮光窗帘,隔绝外界光线;换上柔软舒适的床品,温度调至适宜,夏季保持在24至26摄氏度,冬季20至22摄氏度;睡前记得把手机、平板等电子设备移出卧室,这些屏幕发出的蓝光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你越刷越精神。

4. 避免饮食刺激:避免摄入过多咖啡因或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精等。合理饮食,晚餐不宜过饱,可以适当食用一些有助于安眠的食物,如牛奶、红枣、核桃等。



二、情绪调节

调节方法:


1. 积极心理暗示: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假期已经结束,现在是时候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的工作中了。


2. 保持社交活动:虽然节日中已经和亲朋好友团聚,但节后也要保持社交活动。与朋友、家人或同事分享自己的感受,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参加社区活动等,都有助于排解不良情绪,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减轻孤独感。

3. 运动减压:可通过丰富的日常活动如运动,来转移注意力,提高抵御不良情绪的能力,如慢跑、瑜伽、游泳等。积极的生活态度有利于改善情绪。


4. 培养兴趣:在工作之余,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阅读、绘画、音乐等。这不仅可以丰富生活,还能帮助调节情绪。


5. 心态调整:假期结束后,我们应保持平和的心态,接受现实并调整好工作节奏。合理安排工作计划,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学会适时放松自己,劳逸结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投入工作和生活。


总之,假期之后

要积极调整自身状态💪

通过规律作息、放松心情 适当运动

让自己更快回归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节奏

同时,也要学会释放压力,保持乐观心态

享受生活的每一个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