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健康 | 春天来了,小心“情绪感冒”找上门!

文章来源:体育教研部发布时间:2025-03-30浏览次数:10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但你知道吗?春天不仅是大自然的“重启”季节,也是精神疾病的活跃期!

别怕,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重症精神二科告诉你如何在春天守护好自己的情绪,远离“情绪感冒”!

GIF_20250211200343979.gif

为什么春天容易“情绪感冒”?

1. 气温升高,激素也“闹腾”

春天,气温从寒冷转为温暖,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也被唤醒。神经递质和激素开始活跃,从而影响精神活动,情绪也因此变得不稳定。

image.png


2. 新的一年,压力“上线”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总是有很多开始。工作、学习等各种新任务、新目标一股脑儿地涌过来,压力可能随之增多。这些压力就像“导火索”,很容易引发情绪问题,成为精神疾病发作的诱因。


3. 天气多变,生物钟“懵圈”

春季气候多变、日照时间也忽长忽短,人体的生物节律一时半会适应不过来,心理状态也跟着“乱套”,情绪和精神疾病容易失控。

GIF_20250211201554444.gif




春天如何避免“情绪感冒”?

1. 药不能停,定期“报到”

对于有精神疾病的朋友来说,按时按量服药是“救命符”。千万别自己乱加药、减药或停药!而且要定期去医院复查,和医生面对面唠唠嗑,不仅能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还能让医生根据情况调整药方,让家人更安心。

GIF_20250211201958865.gif


2. 生活规律,别熬夜

规律的生活作息是情绪的“定海神针”。保证充足睡眠,别熬夜追剧、打游戏;合理安排饮食,别暴饮暴食;不饮酒,控制吸烟;多出去走走,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其实都是情绪的“加油站”哦!


3. 多聊聊,别憋着

在春季,家属对于精神疾病复发高危人群需多加观察和交流,多和他们唠唠家常,了解他们的小心思,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支持和鼓励,别让他们受到太多情绪刺激。如果发现他们情绪不对劲,赶紧带他们去医院,早诊断早治疗,别耽误了最佳时机。

image.png





“情绪感冒”来袭,这些信号要警惕!

1. 听见“鬼声音”,闻到“怪味道”(感知觉障碍)

突然听见别人听不到的声音,或者闻到奇怪的味道,还对着空气自言自语,甚至用棉花堵耳朵、塞鼻孔......那可得小心啦!这可能是感知觉出了问题。


2. 多疑又敏感,交流“卡壳”(思维障碍)

没有来由地觉得被人跟踪、监视,多疑敏感,或者交流时逻辑混乱,说话东拉西扯,那可能是思维出了故障。这时候可别轻易放过,要引起重视。


3. 心情“过山车”,行为“怪异”(情感障碍)

如心情低落,开心不起来,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兴趣;或紧张、担心,坐立不安,不知所措,害怕有什么坏事要发生,有大难临头的感觉;或原本内向的人突然变得过于外向,爱说爱笑,爱买东西送人,对未来做很多计划,但做事情却只有三分钟热度;或原本性格温和的人突然变得暴躁、易怒,摔砸东西或打骂家人。


4. 睡不好,吃不好,浑身不舒服(躯体症状)

image.png

睡眠问题:出现入睡困难、早醒、眠浅易醒、多噩梦、睡眠需求减少等;

食欲问题:出现食欲减少或暴饮暴食;

精力变化:如感觉浑身无力,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或出现精力异常充沛,觉得自己什么都能干;

身体不适:如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疼痛、腹痛、腹胀、胸闷心慌、头晕头痛等,这些躯体症状都可能是情绪问题的“信号灯”。




春天是美好的,但也要警惕“情绪感冒”找上门。希望大家都能用科学的方法守护好自己的情绪,做身体的主人,享受大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