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篮球是高强度身体对抗项目,受伤在所难免。中国男篮队员的身体“零件”有损坏时,“修理工”杜文亮就要上场了。运动员有时遇到小伤不汇报,杜大夫也能“抓”出伤病来。这是他在训练课时站在场边看课、捡球总结出来的经验。
“女篮伤员多,主要工作是治伤,而男篮看上去伤病少,其实我发现他们是小伤不汇报,实在不行时才主动来找我。这就需要我除了等人上门,还要训练课上自己观察。看谁动作有些不大对劲儿,谁有些变形动作是病理性的。看出毛病来上去一问,‘抓’伤员保准八九不离十。”这就是杜大夫在场下瞪眼使劲瞧队员的原因。

中国体育报曾记录:杜大夫每天晚上七点半开始为运动员们按摩治疗,一直得忙到九、十点钟,他手上都磨起了茧子。这么大的工作量需要好的体力来支撑,于是杜大夫和球员一起锻炼身体。2003年6月19日发布在中国体育报上的文章《中国男篮的老“队员”———记队医杜文亮》,记录了杜大夫的故事。
为了适应每天的工作量,老杜也在球员热身的时候锻炼身体。他说,这也算是在为自己晚上的“训练”做“准备活动”。他围着篮球场要跑二十圈,然后是爬看台,做几个俯卧撑。训练开始后,他就在场边随时准备着。老杜说,经过锻炼,最近就有效果了,每天为队员治疗不那么累了。
2011年9月9日,中国体育报一版文章《男篮有个“杜大爷”》这样记录:
“杜大爷”,本名杜文亮,中国男篮国家队队医。自从1994年披上“国字号”以来,“杜大爷”已在这个岗位上干了近17年,眼看着一批又一批教练和球员来了又去。如今已近耳顺之年,他依然乐此不疲地为中国男篮“保驾护航”。
而“杜大爷”不只是队医,他还经常客串“厨师”,上个月男篮到宁波封闭集训,周鹏和丁锦辉因伤暂时留在北京休养,杜文亮怕两个孩子整天吃食堂的饭吃腻了,就一个人买来面和馅儿给他们包饺子吃。“杜大爷”说,这次还只是包两个人的,当年他还一个人给全队20来个大小伙子包过呢,足足花了他一天的时间,“尽管有点累,但乐在其中”,这句话也恰是杜文亮17年国家队生涯的写照。

2011年12月22日,中国体育报《撬开伦敦奥运大门背后的那些事》中则这样写道:
队医杜文亮是团队中的老大哥,他不但为人正派、医术高明,而且特别愿意与队员唠“闲嗑”,队员也愿意和他说心里话,他经常是一边为队员治疗,一边润物细无声地帮教练组去做队员的思想工作,由此他还获得了“思想教育家”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