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受益于科室「康复者赋能计划」。刚入院时,她受双相情感障碍困扰,出现了暴躁、易怒、情绪不稳定等症状,态度执拗不能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在接触中,心理护士刘薇发现,何女士在生病前曾是资深瑜伽爱好者,便尝试将瑜伽元素融入个体的康复治疗中,“我们从呼吸训练开始,逐步加入简单体式,发现她在专注动作时情绪明显稳定。”



(指导瑜伽动作)
“当我第一次站在病友面前时,紧张得手心冒汗,但看到她们专注的眼神,我也找到了曾经自信的感觉。”何女士回忆道。如今,专属于病房的瑜伽课程已常规开展,包括缓解焦虑的呼吸冥想和增强社交的双人协作体式。
何女士的瑜伽课不仅改变了自己,也成为病友们的“心灵充电站”。54岁的精神障碍患者叶女士曾因自卑感拒绝交流和团体活动。在何女士的鼓励下,她逐渐从旁观到参与,如今已能带领其他病友完成简单的伸展动作,“当我帮助别人时,发现自己也有存在的价值。”这种互助精神逐渐在病房里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精神康复治疗的常见方法,工娱治疗发挥着重要的辅助治疗作用(工娱治疗系工作和文娱治疗的统称,是指组织患者进行适当的生产劳动和文娱体育活动,从而促进疾病恢复)。重症精神二科护士长廖巧玲介绍:“科室一直坚持开展多种多样的工娱活动,但我们发现精神障碍患者因社会功能受损、退化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所以今年我们改变了之前‘护士主导带领患者’的康复计划,增设了‘康复者赋能计划’。通过‘心理护士主导+患者参与’的模式,将瑜伽、绘画、手工等活动纳入常规治疗体系。护士们承担课程安全监管、动作指导等职责,发掘有潜质的患者充当‘老师’角色进行教学,同时通过‘心理弹性训练’帮助患者建立教学信心,发挥所长。”心理护士还会在课程中观察学员的互动情况,引导课程发挥积极作用。
“我们曾担心患者间可能会引发矛盾,但实践证明,当互助建立在尊重和边界感之上,反而能形成良性循环。”未来,科室还计划邀请家属参与康复活动,通过展示患者积极的康复成果,帮助患者和家属共同树立康复信心。

在精神科病房的方寸之地,患者们用瑜伽垫搭建起心灵的桥梁,用呼吸声编织出生命的韵律。这场由护士护航、患者互助的疗愈之旅,绽放出人性的光辉——当“被治愈者”成为“治愈者”,病房便成了温暖的生命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