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内经》云:
“天政布湿,气降地腾,
雨乃时降,寒乃随之”。
此时雨水频降,地气升腾,
天地阳气“小得盈满”而未达顶点,
湿气易裹挟寒气侵体。
如何在此时科学养生?带您听听中医的智慧。

根据《黄帝内经》理论,乙巳年呈现“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少商金运不及”的特点,气候复杂多变,养生需结合小满节气湿热渐盛的特性,以疏肝健脾、清利湿热为重心。

祛湿健脾、防暑热:湿热交加易导致头身困重、食欲不振、湿疹频发,需通过饮食和起居祛湿。重点调理脾、胃、心。
未病先防:小满后气温升高、湿度大,容易诱发皮肤病、肠胃病、热伤风等。

1、多吃清热利湿食物
蔬菜多食苦瓜、冬瓜、丝瓜、黄瓜、芹菜、马齿笕(凉拌或煮粥);谷物杂豆多食薏米、赤小豆、绿豆、扁豆(可煮粥或煲汤);水果可食枇杷、杨梅(脾胃虚寒者慎用)。

2、清心降火、增苦减辛、调和脾胃
苦味入心,苦味食物(如苦瓜、莲子心、苦菊)有清心火、祛湿热的功效,但过量可能伤及脾,食用时可搭配甘淡食物(如山药、南瓜);减少辛辣烧烤、油腻厚味,避免加重内热。
3、推荐食疗方
冬瓜薏米排骨汤:冬瓜200克+薏米30克+排骨适量,健脾祛湿
荷叶茯苓粥:鲜荷叶半张+茯苓15克+粳米50克,清热解暑、利水安神
三花茶:金银花5克+菊花3克+白扁豆花3克,代茶饮(适合湿热体质)

1、防暑防潮
潮湿天气保持室内通风,衣柜放干燥剂,避免衣物发霉;雨天减少外出,避免湿邪从皮肤侵入。
2、适度纳凉
空调温度不宜低于26摄氏度,避免直吹;夜间可用电扇摇头模式或促进空气流通;忌贪凉睡地板,防止寒湿入关节。
3、晚睡早起,午睡养心
顺应日照延长,最晚可23点入睡,中午小憩15-30分钟缓解疲劳。

1、太冲穴——平肝息风,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太冲穴在足背第一、第二跖骨间,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波动处。手法:从太冲穴向脚尖推揉3分钟,按时配合深呼吸。
2、足三里——合胃健脾、疏风化湿、升降气机,为保健穴。

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健脾胃、促代谢、缓解腹胀手法:用手指按摩足三里时,力度要适中,以产生酸、麻、胀、痛等感觉为宜,但不要过度用力,晨起饭后最佳。
3、丰隆穴——化痰祛湿、健脾和胃、通络止痛、安神定志。

丰隆穴位于足外踝上8寸(大约在外膝眼与外踝尖的连线中点)处。手法:用手指指腹点按丰隆穴3-5分钟,长期按摩,可以改善胸闷、眩晕。

建议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柔和运动,避免大汗淋漓;久坐者每小时起身活动,拍打腿部脾经(从大腿内侧至脚踝)助运化水湿。

1、慎防“空调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2、忌食隔夜生冷食物,预防急性胃肠炎。
3、过敏体质者注意防花粉、螨虫诱发过敏。
小满时节,正是“治未病”的好时机。明代医家张景岳言:“夏月阳气在表,胃中虚冷,故宜温食。”此时养生既要顺应阳气外发的趋势,又要注意保护体内阳气,尤其要避免因贪凉饮冷损伤脾胃。建议根据自身体质,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个性化调理,方能安然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