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背后的点灯人——中国体育基层教练的故事(一)丨刘正慧数十载甘当“育苗人”

文章来源:体育教研部发布时间:2025-06-30浏览次数:10

湖北荆州的刘正慧留着干净利落的黑色短发,烫成了时髦的小卷,只有头顶有几抹白头发。有人问她:“你的头发没染过吗?”她总会笑盈盈地回答:“没染过,绝对没染过。”刘正慧今年77岁了,仍然坚守在羽毛球教学一线。如果是第一次见到她,绝对想象不到她即将步入耄耋之年。从羽毛球运动员到羽毛球功勋教练,刘正慧扎根基层数十载,时间流逝,从未带走她对羽毛球事业的热爱。

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羽毛球运动员

刘正慧的腿脚有些不便,脚伤是当运动员时留下的老毛病,脚踝得了骨质增生,这让她走起路来慢吞吞的。

1948年出生的刘正慧曾是一名篮球中锋,参加湖北省篮球赛时,省羽毛球队教练看中了她的身体条件,把她选入了省队,而她的姐姐也在同期被选入了湖北省划船队。1965年,刘正慧跟着主力队员一起为湖北队夺得全运会羽毛球女子团体冠军,她和队友们在人民大会堂接受了这一荣誉,“我们在人民大会堂拍了一张照片,我抱着冠军奖杯,因为我最高,站在中间。”一年后,刘正慧又在全国青年比赛中取得了女子单打季军的好成绩。

刘正慧当时是出了名的热心肠,她算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羽毛球运动员,和当时的羽毛球名将陈玉娘等人都是队友。一次陈玉娘得了伤寒,其他队友害怕被传染,避之不及,而和陈玉娘同住一个寝室的刘正慧却不害怕。她在保证训练的同时不分昼夜地照顾自己的室友。陈玉娘冷得发抖时,刘正慧就把她抱在怀里。这份善良和热心感动了陈玉娘,多年后回忆起这段经历,还感动得掉下了泪水。

受伤病困扰,刘正慧在25岁就退役了,转型成为了羽毛球教练员,回到了家乡湖北荆州,被问到为什么要在退役后回到家乡,刘正慧道出了其中的一个原因:“当时我在谈朋友(谈恋爱),就回来了。”看完刘正慧爱人年轻时候的照片,就可以理解她不得不回家乡的理由——有一个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在家乡等她!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她要为家乡羽毛球事业作出一份贡献。

是刘教练也是刘妈妈

谈到刚回到家乡执教那段经历,刘正慧总是会感慨:“好苦!”“当时我刚回来沙市(现湖北荆州),场地、球、球拍,什么都没有,我怀孕时挺着大肚子,拿着麻袋去省队捡他们用过的旧球,捡他们不穿的球鞋,我的爱人把鞋缝缝补补后,拿给我的学生穿。球拍是木头球拍,自己穿线,球网要用排球网。”在这样艰苦的训练条件下,刘正慧的学生在全英公开赛拿到了冠军。此后,吉新鹏等羽毛球国手都在刘正慧的启蒙下走进国家队,为中国队争得荣誉。吉新鹏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夺得中国羽毛球队历史上第一枚男单奥运金牌时,刘正慧和吉新鹏的妈妈一同见证了这一刻,“当时她妈妈抱着我直哭,说‘感谢你,刘教练’。”回忆起那个场景,刘正慧难掩激动。

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刘正慧为“刘妈妈”,因为她不止在训练场上教授羽毛球技巧,还关心学生的生活,而对自己和家人却是有很多亏欠。

怀孕时刘正慧依然坚持在场上教学,直到生产前的两小时。“六点下了课,八点时我在医院生下了我的大女儿,二女儿也是这样。”1974年生下大女儿张倩后,刘正慧还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就又回到了训练场。襁褓中的婴儿需要按时喂奶,刘正慧就把孩子放在婴儿床上,婴儿床放在羽毛球场边。张倩每天听着羽毛球的声音入睡,在球馆慢慢长大。刘正慧一家人把她的爱人封为“后勤部长”,负责保障家里的一切事务,为刘正慧扫清后顾之忧。“从事羽毛球教学工作,家里必须要有一个人支持,我爸爸就特别支持我妈妈。”张倩说。而刘正慧自己在教学之外也很少有业余生活,“我在荆州待了几十年,连这里有几条街都不知道,我不逛街买东西,每天就是泡在球馆里。”

学生吴刚评价自己的老师是“一个无私奉献的人”:“有些天赋好的孩子,家里不支持他们去练羽毛球,刘教练就上门去做家长的工作。她对待我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上世纪60年代刘正慧的收入并不高,但她仍拿出自己的工资支持学生比赛,“我有个学生叫李艳,她家里经济条件一般,我们就拿钱给她出去比赛。当时她给我写了一封信。我给来采访的记者看了那封信,记者看着看着就哭了起来。信上写着‘亲爱的妈妈……’”说到这里,刘正慧哽咽了。现在,李艳已经当上了奶奶,每次看到刘正慧,都会亲热地叫“刘妈”。

三代羽球执教路

图片

在羽毛球馆长大的张倩,后来也成为了一名羽毛球运动员,一路打到了湖北省队。受胃病的影响,张倩在22岁退役回到了家乡,继承妈妈的衣钵,当起了基层羽毛球教练。现中国羽毛球队女单选手王祉怡就是张倩的得意门生。

张倩的儿子龙思翔出生于1999年。受家庭羽毛球氛围的影响,他也曾是羽毛球运动员。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刘正慧的教学队伍,“奶奶腿脚不好,需要陪打时我就帮帮忙,顺便和奶奶学习。”龙思翔称呼妈妈的妈妈为“奶奶”,他是奶奶一家看着长大的,也和奶奶学到了很多,“跟小孩子相处要交心,要从他们的角度和他们交流。现在我和奶奶这里主打‘快乐羽毛球’,先培养孩子的兴趣。”刘正慧和龙思翔主要教授基本功,而张倩主要带“提高班”,一家人相互配合,形成了一条羽毛球人才培养“流水线”。

张倩则从妈妈的身上学到了刻苦和执着的精神,“我妈妈这一生很刻苦、很执着,她训练的这一套我都要学会,才能接她的班,必须要学会。”刘正慧的训练笔记曾被大范围展览。张倩表示自己要吃透这些东西。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她还常常教学生们要懂得尊重和感恩,这也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精神。

刘正慧坦言,她现在仍坚守在羽毛球教学一线,有两个理由:“第一,孩子们需要我,第二,我也喜欢羽毛球这个事业。”“那您准备干到什么时候?”面对这个问题,刘正慧说:“今年或者明年吧。”这时坐在旁边的孙子打趣道:“‘今年是我带的最后一届’这句话,奶奶从我小时候就开始说起,已经说了二十几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