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周末“苏超”第13轮,也就是常规赛收官轮战罢,不但揭晓了八强淘汰赛参赛球队的悬念,也再次创造了中国足球、中国体育的历史——根据“苏超”官方公布的数据,“苏超”13轮78场比赛过后,共吸引了211.89万人次现场观众,场均2.7万人次!对于“苏超”“业余体育赛事”的定位,这样的数字无疑是现象级的。

与“苏超”211万余名现场观众同样引人瞩目的还有“湘超”永州赛区的“挂票”:即便组委会已经将永州市体育场修葺一新,能够同时容纳两万余名球迷现场观赛,但超过7万名球迷“想看”还是让球迷1秒内“秒空”。为此,永州市足协设计出台了“挂票”制度,采取“只送不卖”的模式,最终15名幸运的球迷“挂”在树上见证了“湘超”永州队首个主场比赛。
《卖挂票》是传统相声的段落,永州市足协将其与“湘超”嫁接,起到了很好的引流、加热的作用,永州市足协也承认,“挂票”的根本目的还是在于搞噱头。很显然,这样的“搞噱头”是正向的,也是球迷买账的,在确保安全(当地足协要求购买“挂票”的球迷出具体检报告,观赛时使用安全绳,树周围有保安巡逻)前提下,完美实现了永州、“湘超”出圈的目标,据说“砖票(站在砖上看)”“情侣票(情侣一起上树看)”等“特殊票”也将推出,势必将进一步提升赛区、赛事的关注度。
关于“苏超”以及如今遍地开花的“超”字头城市足球联赛成功的原因,分析研究已经不少,但最核心、最关键的一点,无疑是解决了群众的“痛点”——高水平体育赛事供给。过去我们一致认为,球迷、体育迷应该是体育赛事的主力关注群体,但实际上,只要赛事足够高水平,能够发挥聚人气、促消费、助发展的多元作用,无论是球迷还是非球迷,大家都是认可欢迎的,这从“苏超”赛场上绝大多数观众都是首次进入足球场就可以得到印证。
换另一个角度想,“苏超”以及“超”字头城市足球联赛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的当下,也有越来越多的群众想要在体育领域实现从“有没有”到“好不好”,从“接受什么”到“选择什么”,从“标准化供给”到“个性化定制”的转化乃至跃升。事实上,早在2022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已经明确提出,支持打造群众性特色体育赛事,引导举办城市体育联赛。2019年国办印发的《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也已经提出,建立群众性竞赛活动体系和激励机制,探索多元主体办赛机制。
“苏超”以及“超”字头城市足球联赛对于我国群众体育重要的启示或许还是要按照职业化的标准、品牌化的要求,提供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全民健身产品。让“产品力”最终转化为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推动力,加速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的创新力、凝聚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