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新生入学教育系列内容(二)|防诈骗小课堂

文章来源:学生处发布时间:2022-09-14浏览次数:10

思想防范牢,骗子不得逞

思想防范松,钱财一朝空

近年来,诈骗案件越来越多

学生放假期间更是诈骗案件的高发期

在暑期,由于新生的加入

许多新生及家长在听到

与学校有关的事情

便会不自觉的放松警惕

这就给了诈骗犯一个很大的钻空机会

导致自己被别人牵着鼻子走

在此期间

提醒我们的新同学

当然,还有我们的老同学们

一定要提高警惕

对陌生来电及信息抱有怀疑态度

加强防范意识

提高对诈骗的重视程度

大学生成为诈骗犯手中一块“肥肉”

其主要原因是思想上的不重视

讲起诈骗,多数人认为:

骗我?我又没钱,拿什么骗?

正是这种思想让我们忽视了

最重要的一点:

骗子骗人可不在乎你是否有钱

没钱可以贷款

“校园贷”案例层出不穷

我们要擦亮眼睛

识破各个骗局

保护自己的钱包


诈骗知识学起来


在科技等各方面发展的过程中

新型诈骗手段也逐渐浮现出来

争先恐后的向我们展示他们的“能力”

身处大数据时代

我们一定要擦亮自己的双眼

要能够识破他们的千层套路

不做别人手中待宰的羔羊

接下来

我们一起学习一些常见的诈骗手段吧


冒充公检法诈骗


骗子通过冒充“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社保、医保”工作人员,用网络电话虚拟上述单位电话号码,以“恶意透支,社保、医保账户异常或涉嫌洗钱、贩毒罪等”为名,要求受害人将个人资产转向所谓的“安全账户”,然后进行诈骗行为,或让受害人登录虚假的公、检、法网站查看通缉令后,再实施诈骗。


冒充熟人诈骗


骗子通过非法途径获知亲朋好友的姓名、电话等有关资料,假冒其身份发短信给当事人,谎称更换手机号码后,再以该手机号码发短信诱骗被害人向骗子汇款;或者采取直呼其名或“猜猜我是谁”的方式,以“临时周转、送礼”等为名,要求事主向指定账户转入资金。


网络兼职刷信誉诈骗


骗子在网上发布“兼职刷信誉,给予高额报酬”的虚假广告,先要求事主购买首笔订单,并进行少量返利,后以赚取更多提成为诱饵,诱骗受害人购买多笔订单,从而实施诈骗。

防疫诈骗


1.以疫情流调为由实施诈骗:不法分子自称流调人员或疾控中心工作人员给被害人打电话,谎称被害人是密接或次密接人员,要求其积极配合防疫工作,随即发送链接向被害人索要包括身份证、银行账户在内的个人信息,并以大数据平台发送信息确认为由骗取银行转账验证码来实施诈骗。


2.以疫情期间招工为由实施诈骗:疫情期间,不法分子打着招聘志愿者或建设方舱医院为借口发布虚假招工信息,等被害人主动联系后,便向其收取报名费、体检费、培训费、核酸检测费等费用。


3.以捐款名义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冒充公益组织或部门通过手机短信、虚假网站等方式发布虚假捐赠活动信息实施诈骗。


4.以冒充染病人员实施诈骗:不法分子事先获得被害人的联系方式,随后伪装成被害人身边的亲属,通过短信、微信等方式谎称自己感染了新冠病毒,要求被害人向指定账户缴纳所谓的住院费、治疗费、医疗费等实施诈骗。


5.以假冒电商退款实施诈骗:受疫情影响,很多电商延迟发货或作退款处理。不法分子便冒充电商,谎称被害人的订单因受疫情影响或处于疫情地区,导致延迟发货,需要被害人进行所谓的退款操作,以此诱骗被害人提供账户信息实施诈骗。


6.以卖特效药实施诈骗:不法分子利用人们对病毒的恐惧心理,冒充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等,谎称有特效药,诱导人们前往钓鱼链接购买,从而获取银行卡信息实施诈骗。


虚假中奖诈骗


犯罪分子假冒公司工作人员或者公证处工作人员,以打电话、发短信、电子邮件、QQ、网络消息等方式向受害人谎报其已经中得大奖,要求受害人先将个人所得税邮寄费公证费手续费等存入其指定银行账号。


招生诈骗


骗子常伪造公文,利用家长不了解特长加分、艺考、军校招生、自主招生等政策,谎称有高校的内部指标或者计划外指标,只要出价合理,就保证录取。

小额贷款诈骗


1.培训贷:在求职时遇到薪酬优厚的公司签订实训就业协议时,公司要求应聘者进行岗前实训,需交一笔高额培训费用;在很多学生无力缴纳时,公司人员表示,可先在公司或第三方贷款;在学生办理贷款后,公司承诺的所谓高薪没拿到,反而因办理培训贷欠下上万元贷款。


2.学习贷:不法分子假扮职业培训机构工作人员招募学生,谎称需要通过报名人数来冲业绩,只要去报到,就能领取奖励金;参加培训的学费,需要通过贷款付清,这些机构声称会负责还清所有的本金和利息,报名人不需要承担任何费用。不久后,这些培训机构人去楼空,报名人却背上了巨额贷款。


3.回租贷(ID贷):学生把手机租赁给贷款平台,绑定指定的苹果ID;平台评估手机价格,期间平台要求学生填写身份证、银行卡、紧急联系人等信息;发放砍头贷,学生获得的贷款中已扣除相应服务费评估费。因手机仍由本人使用,平台以手机回租的方式,与学生约定租用期限(即借款期限)和到期回购价格(即还款金额),如没按时还款,就通过读取手机通讯录、手机定位等威胁借款人。


4.裸条贷:借款人(多为女大学生)通过网络借贷平台借款,并设定高额利息;以借款人手持身份证的裸体照作为担保;当借款人不能按期还款时,贷款人以公开其裸照,并与其父母联系的手段逼迫还款。


5.分期贷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进行诱导性营销;针对在校大学生,发放一千元至数千元的短期互联网消费贷款,其利率往往超过36%的法律红线;以零首付不用卖肾就能换手机等噱头,引诱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

如何预防诈骗


同学们,本期的防诈骗大讲堂到此就已接近尾声,身为被骗高发人群的我们遇事一定不能掉以轻心,面对陌生电话及信息要保留质疑之心,做到以下几点:


1多分析:涉及转账汇款的电话、短信、微信、邮件、QQ信息或广告等,一定仔细分析,辨别真伪。如有疑问,可向辅导员、亲戚、朋友、同事核实或拨打110求助咨询。


2不透露:提升自己的心理防线,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不能轻易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银行账户等情况。


3不转账:决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和经常有资金往来的人群在汇款、转账前,要再三核实对方的账户,不能让不法分子得逞。


4不轻信:不要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管不法分子使用什么甜言蜜语、花言巧语,都不要轻易相信,要及时挂掉电话、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


5下载APP: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以此来保护我们手机上的来电安全,对于有风险的短信及电话,我们将会收到提示;若遇到诈骗行为可在APP内举报;可进行APP自检,检测出手机中可疑、带有病毒或中了木马的APP;可在APP内看到全国各地已被侦破的诈骗案件,学习如何预防诈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