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的高频踩坑场景主要集中在三类陷阱,需辅导员提前预警:
一是“利益诱导型”陷阱:新生常接触“无需抵押、秒到账”的校园贷、“内部保过”的考证机构、“轻松赚钱”的校园传销。这类信息以“低门槛、高回报”为诱饵,隐瞒高额利息、虚假服务等关键信息,新生轻信后可能面临财产损失甚至法律风险。
二是“情绪煽动型”谣言:“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网络毒鸡汤或“早点赚钱才是王道”的读书无用论让不少同学质疑多年苦读意义;还有“人脉万能,成绩靠边站”的言论,使部分同学本末倒置,花费大量精力搞关系,却忽视自身专业素养提升。这些都严重误导着大家的价值观与行为。一些看似有理、但缺乏严谨论证与长远眼光的片面之词在网上却广泛传播,极易带偏尚未形成稳固观念的大一新生,干扰大学正常的学习成长节奏。
三是“信息孤岛型”陷阱:当下算法推荐主导网络信息传播,很容易让新生陷入“圈层化”的信息孤岛。比如有的同学只关注某类“考研必看”公众号,长期接收“考公没前途,考研才是唯一出路”的单一观点,逐渐忽视考公、就业、创业等多元发展路径,甚至对不同选择的同学产生偏见;更有同学长期接受精准推送的短视频平台,长期接收“躺平才是正确选择”的消极内容,逐渐丧失进取动力,与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脱节。
面对复杂的网络信息,与其被动“防坑”,不如主动掌握辨别方法。分享三个简单易操作的步骤,指导新生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一步:查源头。遇到陌生信息时,别着急相信或转发,先追问:这个信息来自哪里?如果是学术相关内容,优先看知网等正规学术平台的论文,或是高校、科研机构官网发布的研究成果。如果是校园通知、政策解读,以学校官网、官方公众号或辅导员通知等官方渠道为准,避免轻信“非官方社群转发”的模糊信息。对于商业推广类信息,如考证班、培训课,要查机构是否有营业执照,并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查看其有无失信记录,从源头排除“皮包公司”陷阱。
第二步:多比对。算法推荐容易让新生陷入信息茧房。比如刷到一篇“考研比就业好”的文章,就觉得所有人都该考研。这时要引导其主动打破局限做“交叉验证”,多找几个不同立场和渠道的信息对比。比如纠结“要不要参加社团”,别只看“社团浪费时间”的吐槽帖,也去看“社团锻炼综合能力”的经验分享,再结合自身专业节奏、兴趣特长综合判断;写论文找论据时,不能只依赖某一个博主的观点,要去查权威学术文献,甚至对比不同专家的研究结论,避免用“热搜观点”代替严谨论证。单一来源的信息再有道理,也可能是片面的,多维度比对才能看到更完整的真相。
第三步:问自己。面对任何信息,都要保持一点怀疑精神,引导学生试着问自己三个问题:这个信息有明确的证据支撑吗?它的逻辑有没有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发布者有没有隐藏的利益立场?比如看到“校园贷帮你轻松解决生活费”,就问自己:它说的低利息有具体计算方式吗?有没有提到逾期后果?发布者是正规金融机构,还是想赚高额手续费的中介?这些提问可以帮我们跳出“被动接收”的惯性,从“信息的接受者”变成“信息的审视者”,当学生开始主动质疑、理性分析时,就不会轻易被情绪或利益裹挟。
1.培育网络骨干力量,打造正向标杆
筛选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学生,组建大学生网络骨干力量,开展专项培训,覆盖正向内容创作、舆情应对、平台伦理。让其主动在主流新媒体和社交平台发声,实时分享优质资源、澄清校园不实传言、摸排潜在舆情风险。如出现网络舆情时,学生骨干要及时发现、及时沟通,配合辅导员做好网络舆情的疏导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高校网络空间。
2.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打破信息茧房
选拔观察力敏锐、沟通能力强的新生,按专业组建社会实践调研小组,围绕网络上“学习无用论”“躺平万岁”等热门认知偏差来确定调研主题。引导小组走访企业HR、优秀校友、专业教师,了解就业经验和行业前景,对比网络传言形成调研报告。再让小组通过班级班会、抖音短视频等渠道分享成果,澄清“网络片面观点”,协助辅导员纠正新生认知误区,推动新生跳出算法推荐的圈层,建立“线上信息 + 线下验证”的理性认知习惯。
3.推进网络素养培训,筑牢能力防线
联合学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办公室、图书馆及专业教师团队,遴选具备信息检索能力突出、网络安全意识浓厚、语言表达逻辑清晰的师生,组建网络素养培训讲师团。聚焦校园贷识别、个人信息防护、学术伦理等核心模块,通过典型案例拆解分析、反诈场景演练等方式,助力新生规避基础网络风险。同时安排讲师团入驻学生一站式社区,实时甄别信息、解答疑问,推动学生网络素养能力向实际应用转化。
(一审一校:曹阳 二审二校:刘亚珍 三审三校:郭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