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家庭特点不断变化的今天,家长能否积极参与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态度及其与家长交往的能力和技巧。在交往态度上,教师要做到两点:一是以关心孩子的态度同家长保持经常性接触;二是要表现出一种与家长合作的真诚愿望。如何提高沟通效果,是沟通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教师与家长可以在以下方面做出共同努力。
一、掌握沟通的方式与方法,教师要有四颗“心”
1、要有一颗“爱心”。
无论你是哪一类学校的老师,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我们要有一颗”心”。那就是一颗爱学生的心,一颗发自肺腑的,对学生充满热情的心。从心理上来讲,人对于事物是比较敏感的,只有出自真心的关爱,才能让学生和家长真正接受。所以,我们要让家长感觉到老师是出自真心在关心他的孩子,而不是在应付他,不是因为孩子出了一些问题,让家长来收拾“烂摊子”。真挚的感情可以拉进彼此的心灵,让交流和沟通更容易也更愉快。
2、要有一颗“公平的心”
作为班主任,对于学生,必须是公正地评价,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的家庭条件,成绩好差,而有所不同。在公正的前提下,正确地评价学生,实事求是的向学生家长反映情况只要你是从事实出发,家长对你也会有一个良好的印象,在与你的沟通中,会更加容易和信服。
3、要有一颗“体谅的心”
即体谅学生,体谅家长。作为班主任,我们要让家长知道,他们的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但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以不同的方式与家长沟通。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我们大可公开表扬,这对于家长和学生都是一种鼓励,能够促使他们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对于表现差的学生,我们班主任不仅要注意场合,还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尽量站在家长的角度想想,注意语言的婉转,即要使家长能够清楚了解自己孩子的表现,又要他能冷静的看待孩子的问题,为接下来,对于孩子的教育打好基础。
当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的年龄普遍处在18-24岁之间,其生理逐渐成熟、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容易受外界影响、思维较活跃、容易走极端。另外大部分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在父母的溺爱中长大,猛然离开父母和亲戚朋友,进入陌生的环境,产生诸多不适应,易引发学业危机。但是有不少家长对于高等教育并不了解,认为孩子上了大学,自然一切都非常好,无须再对其进行管教。学生报喜不报忧的行为,家长的错误观念,导致双方的信息误传和失真,学生问题越来越严重。辅导员需要及时联动学生家长,形成家庭与学校的合力,齐抓共管,共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研究辅导员与家长联系制度的建立及与家长的沟通艺术,能够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及管理的效果、效率。
1 辅导员与家长联系的时机把握
辅导员主要侧重联系“问题学生”的家长。这里说的问题学生主要是指以下两类:一种是在学习和其他方面表现差的学生,态度不端正、与人关系紧张,违反校规校纪等。另一种是自卑感强烈、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学生,在认识价值上偏离、心理异常甚至扭曲等。适时的与家长建立联系,有利于更全面的了解学生,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措施和解决方案,各有专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辅导员与家长联系的时机选择大致如下:
1.1 期末考试结束或新学期期初
每学期结束或新学期初,在各科成绩出来之后,辅导员要和挂科两门以上的同学进行一次谈话,对于个别问题严重或者挂科达三门以上的同学,辅导员要积极联系家长。一方面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向家长通报,另一方面通过家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在家表现以及在中学时代情况等,与家长共同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帮助“问题学生”转变态度、排除障碍。
1.2 学期期中
各学期期中,辅导员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有必要对所带学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对于每一个“问题学生”不抛弃不放弃,及时联系“问题学生”家长。使学生家长与辅导员一起督促学生学习,促使学生转变不良行为习惯。
1.3 个别特情适时联系
对于个别特情生,尤其是心理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辅导员一方面安排专人看管,另一方面随时与学生家长联系,必要时需要请学生家长来学校陪读或将学生送往专业咨询机构进行干预治疗。
2 辅导员与家长联系时的注意问题及沟通技巧
问题学生尤其是已经存在严重心理问题学生,在和家长前期沟通时存在很多问题,说轻了不疼不痒,得不到家长足够的重视和及时干预;说重了,认为小题大做。学生家长由于教育观念等等的差异,对很多问题重视程度偏低。高校辅导员有必要做一些防患于未然的工作。辅导员在与家长联系时,一定要实事求是,不夸大、也不隐瞒。将学生存在的问题准确的说明。对于个别需要约请来校的家长,要尽快约请,及时处理,同时要安抚住问题学生。
鉴于问题学生的特殊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对待与家长联系的方法。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辅导员直接与家长联系,并将家长请到学校。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需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做好前期渗透,辅导员再与家长联系,督促家长来校。
家长到校后,要坚持“老师、学生、家长”三方谈话和“老师、家长”双方谈话相结合的方式。老师、学生、家长三方见面,共同分析存在的问题,一起商议解决方案,学生参与其中,利于达成共识,利于学生改正错误、解决问题。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特情生,一些信息不便告知学生,需要避开学生。进行老师、家长的双方谈话,辅导员可以开诚布公的与家长谈话,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或注意事项予以说明,共同商议并让家长配合予以执行。
3 如何构建、创新辅导员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制度与方式
3.1 新生家长见面会
新生家长见面会的召开,对新生家长全面了解学校,深入了解大学生活和学习规律以及如何配合学校做好学生的培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转变一个观念,即一进大学万事休;关注两个方面,即关注孩子的健康,关注孩子的学业”等方面对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做全面阐述。
3.2 邮寄成绩单
在新生入学报到的第一天,辅导员老师需对每个新生进行详细信息登记,采集学生家庭住址、邮编、父母姓名、父母工作单位及联系方式等,构建学生基础信息库,方便日后与家长的联系。
每学期末各科考试成绩出来后,将学生所在班级学习成绩单邮寄到学生家里。方便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学习成绩情况,并适时配合学校做好学生教育工作。
3.3 辅导员家访或邀请家长来校
在校大学生一般都远离家庭,跨市跨省到异地求学,学校、家庭之间距离较远,实地互访的操作难度较大,但高校还是应当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积极开展个别家访,或邀请家长来校,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实行家校合作。
3.4 电信网络通讯
手机、短信、微信等是当前最为普遍的沟通方式,几乎已经普及到每个家庭和父母。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通讯方式,随时随地就有关问题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另外QQ、微博、校园网、电子邮件等成为便利、高效的网络平台沟通方式,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沟通方式,架起学校和家长互动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