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节气与健康】秋分来了——顺应时节、平衡阴阳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正式到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度,昼夜平分,寒暑均等。从中医养生角度看,秋分时节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需要顺应自然规律,调整生活方式,平衡阴阳以保持健康。
吃得润一点
“燥”为秋季气候特点,按照中医五行与五脏相应理论,秋应肺,肺脏喜润而恶燥,故而秋分时节饮食应以滋阴润燥、健脾养肺为主。建议遵循“少辛增酸”的原则,减少辛辣食物如辣椒、花椒的摄入,适当增加酸性食物如山楂、石榴、葡萄等,以收敛肺气。
1适合秋季食用的食材
百合: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之功效,能缓解秋燥引起的咳嗽、心烦失眠等症状。
山药:有健脾益胃、补肾益精之功效,适合秋分时节增强脾胃功能。
银耳:有润肺止咳、滋阴养颜之功效,可改善皮肤干燥粗糙。
梨:有清热降火、润肺止咳之功效,生吃清热、煮水润燥。
芝麻:有润肠通便、滋养肝肾之功效,可缓解秋燥便秘。
养生食谱
一、银耳百合莲子羹
银耳15g、莲子10g、枸杞5g,文火慢炖1小时,有润肺及提升呼吸道抵抗力的功效。
二、秋季养生汤
铁棍山药200g、秋梨1个、石榴汁50ml,文火慢炖1小时,可改善秋燥引起的皮肤干痒、便秘。
三、蜂蜜蒸梨
雪梨挖去核,填入蜂蜜和几粒枸杞,隔水蒸20分钟,可润肺止咳,适合秋季干咳人群食用。
四、川贝炖雪梨
将1个白梨洗净去皮、去核、切片,放入碗中,撒上10g川贝粉,加入三四颗冰糖,隔水蒸半小时,有化痰止咳、润肺养阴之效,适合久咳不愈、痰多、咽干、气短乏力人群食用。
运动收一点
秋分时节运动应遵循“养收”原则,选择舒缓的运动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耗伤津液。推荐以下适宜运动,可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一、太极拳/八段锦
动作缓慢柔和,配合呼吸调节,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尤其适合秋季养护肺气。
二、散步/慢跑
以“不喘、能说话”的速度进行,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三、登山
可借自然景色缓解“悲秋”情绪,同时改善气血运行。
午觉睡一点
俗语有“春困秋乏”之说,是说人体在秋天容易出现乏力、困倦的感觉,为什么会出现“秋乏”呢?实际上这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的保护性反应。一年四季当中夏季气温最高,人的体能消耗最大,相对来说处于一种“过度”消耗的状态。到了秋季,天气转凉,人体消耗减少,会自然进入一个休整阶段,也就容易呈现“秋乏”的状态。
虽说“秋乏”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它确确实实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状态,如何缓解秋乏呢?
秋分后应调整作息,早睡早起以养阴气。建议晚上22点前入睡,早晨6-7点起床,保证7-8小时睡眠。睡前用温水泡脚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提升睡眠质量。另外,建议午间可小憩20-30分钟缓解秋乏,但需要注意不能午睡时间过久,以免身体进入深睡眠状态导致醒后更加疲乏。
情志畅一点
《黄帝内经》提到“悲忧则伤肺”,秋燥易引发情绪波动。人在秋季应当注意顺应四时而“收敛神气”,做到收神气、守精神、畅情志。人们的心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夏季的亢奋向秋季的内敛深沉转变,容易出现相对的沉静,平时心理压力比较大的朋友这个时候如果不注意往往会出现一些抑郁的情绪。
所以,秋季人们应当多注意一下自己的情志状况,调畅情志,静以养神,摒弃杂念,恬淡从容,使心胸宽广,使视野开阔,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健康二字,身体、心理二者缺一不可。
建议保持乐观,积极面对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如读书、绘画、养花等;适度倾诉,与朋友、家人交流,排解心中烦恼。
阴阳平一点
秋季是气温变化最为显著的季节,由于阴阳转化,节律变动剧烈,人体内部容易出现阴阳失衡,此时人体免疫力低下,抵御外邪能力下降,风寒之邪易侵袭人体,而导致疾病发生。推荐一些中医疗法。
一、艾灸疗法
关元穴:位于脐下三寸,艾灸可补益元气,改善手脚冰凉。
足三里穴:位于膝盖下三寸,艾灸能健脾和胃,缓解食欲不振。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艾灸可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
中药贴敷疗法
在每年的秋分节气选取特定的穴位进行中药贴敷,可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提高免疫力,防治疾病,尤其适合类风湿关节炎出现四肢关节疼痛、肿胀、晨僵等症状,以及强直性脊柱炎出现腰背疼痛、活动受限,骨关节炎出现关节肿痛,产后受风出现恶风畏寒、多汗、肢体麻木,其他亚健康状态如免疫力低下、易感冒、疲劳综合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