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节气与健康】秋分养生指南:避寒护心防卒中
“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秋分时节来临,天气日渐转凉,昼夜温差持续增大,空气也愈发干燥。这样的气候特点容易让人觉得不舒服,尤其秋分后还是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掌握科学的养生方法十分关键。下面结合传统养生智慧与实用健康建议,为大家梳理秋分时节避寒防病、安稳度秋的养生方法。
一、作息顺时:遵循“早卧早起”,贴合秋季节律
《黄帝内经》有云:“秋三月……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这是秋分作息的核心原则。此时白天逐渐缩短、夜晚慢慢延长,阳气收敛、阴气渐盛,早睡能帮助身体顺应阳气潜藏的规律,减少能量消耗,让身体得到充分修复;早起则可趁着清晨的清新空气,促进肺气舒展,唤醒身体各项机能。建议将每日入睡时间调整至晚上10点左右,早晨6-7点起床,通过规律作息为健康筑牢基础。
二、饮食护脾:忌寒凉、选温润,呵护脾胃机能
秋分时节,人体脾胃功能相对减弱,贪食生冷食物或瓜类等寒凉食材,易损伤脾胃阳气,引发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日常饮食应侧重健脾益胃,优先选择温润滋养的食材。银耳滋阴润燥,搭配莲子、百合熬煮成粥,是缓解秋燥的佳品。蜂蜜能润肠通便、滋养脾胃,晨起空腹喝一杯温蜂蜜水,可有效调理肠胃。核桃、芝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兼具补肾益脑之效。藕则能健脾开胃、益血生肌,无论是凉拌还是炖汤,都是秋分饮食的优质选择。
三、情绪调畅:顺自然、平心态,远离“悲秋”干扰
秋季万物凋零,易让人滋生“悲秋”之情,而不良情绪会影响气血运行,进而诱发身体不适。此时需学会顺应季节变化,主动调节情绪。可多进行户外活动,在呼吸新鲜空气、欣赏秋日景致的过程中缓解负面情绪。也可与家人朋友交流谈心,及时疏导心理压力,保持内心平和与情绪稳定,让气血顺畅运行,减少情绪对健康的干扰。
四、保暖防寒:警惕温差,慢病群体需格外留意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分后气温波动频繁,早晚寒凉感明显加重。特别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患者,若忽视保暖,不仅容易引发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还可能增加脑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日常需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物,重点做好头部、颈部、腹部和脚部的保暖工作。外出时可佩戴帽子、围巾,避免头部受凉。夜间睡觉时盖好被子,防止腹部、脚部受寒,最大程度减少寒凉对身体的刺激。
五、运动适度:择时量力,避免运动损伤
秋分时节不冷不热,是锻炼身体的黄金时期,但运动需讲究方法,避免因不当运动损害健康。建议把握三个关键点:一是择时锻炼。早晨气温较低,不宜过早外出跑步,可待太阳升起、温度有所回升后再开始运动。二是控制强度。避免进行过于剧烈的运动导致大汗淋漓,出汗过多易使阳气外泄,增加感冒风险。三是量力而行,老年人身体机能相对较弱,应优先选择散步、慢跑、八段锦等温和的运动方式,运动过程中密切关注身体反应,若出现心慌、胸闷等不适,需立即停止运动并休息。
重点防病:警惕卒中,做好预防与应急应对
秋分后脑血管疾病进入高发期,需从多方面做好预防。饮食上保持清淡,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坚持做好保暖,避免寒凉诱发血管收缩。积极改善秋燥引发的便秘问题,防止排便用力增加脑血管压力。同时规范管理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这些疾病若控制不佳,都可能诱发脑出血。一旦出现突发脑卒中症状,如肢体麻木无力、言语不清、头晕头痛等,务必立即紧急就医,通过专业诊疗手段助力康复。
秋分养生的核心在于顺应时节变化、科学调理身心。希望大家能将这些养生要点融入日常生活,切实做好避寒防病,在享受秋日美好的同时守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