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节气与健康】霜降养生指南:遵循“秋冬养阴”之道
“补冬不如补霜降。”这句在民间流传甚广的养生俗语,道出了霜降节气在全年养生中的重要地位。作为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的到来标志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天气由凉转寒,人体也随之进入“养藏”的关键阶段。从中医视角来看,此时养生需紧扣“秋冬养阴”的核心原则,在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进行科学调理。
饮食:紧扣“少辛增酸”,
以滋阴润肺、健脾养胃为要
饮食调理是霜降养生的重中之重,核心在于“少辛增酸,滋阴润肺”。中医认为,秋季气候干燥,易伤肺津,而辛辣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性温热,过量食用会助燥伤阴,加重秋燥症状,如口干舌燥、皮肤瘙痒、便秘等;相反,酸味食物(如山楂、苹果、葡萄、柚子等)具有收敛肺气、滋阴润燥的功效,能帮助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还可促进消化液分泌,改善秋季常见的食欲不佳问题。
同时,霜降时节脾胃功能相对较弱,需重点养护,可多摄入健脾养胃、滋阴润燥的食物,如山药、百合、银耳、雪梨、莲子等。山药能补脾养胃、生津益肺,适合煮粥或蒸食;银耳搭配百合、莲子炖煮,不仅口感清甜,还能滋润肺部、安神助眠;雪梨可直接生食或煮成雪梨汤,能有效缓解咽喉干燥。此外,霜降后气温降低,人体能量消耗增加,可适量摄入富含优质蛋白质和脂肪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以补充能量、增强御寒能力,但需注意控制摄入量,避免过量增加肠胃负担,引发消化不良。
起居:顺应阳气收藏,
“早睡保暖”护阳气
起居调理需顺应霜降时节阳气渐收、阴气渐盛的自然规律,核心在于“早睡早起,注意保暖”。中医认为,“人卧则血归于肝”,早睡能帮助身体储存阳气,避免阳气过度耗散,建议每晚10点半前入睡;早起则有助于阳气的升发,可在早晨6-7点起床,适当进行晨练,如散步、打太极等,呼吸新鲜空气,促进气血运行。
霜降时节昼夜温差显著增大,夜间气温常降至10℃以下,若保暖不当,易导致寒邪入侵,引发感冒、咳嗽、关节疼痛等疾病。因此,需及时添衣保暖,重点保护头部、颈部、腹部、脚部等易受凉部位:头部受凉可能引发头痛、头晕,外出时可佩戴帽子;颈部受凉易导致咽喉不适、颈椎疼痛,可搭配围巾;腹部受凉会影响脾胃功能,引发腹泻,日常需注意腹部保暖,避免穿露脐装;脚部有“第二心脏”之称,受凉会影响全身血液循环,建议每晚用40℃左右的温水泡脚15-20分钟,既能保暖,又能缓解疲劳、改善睡眠。
此外,室内温度也需合理调控,建议保持在18-22℃,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温度过高易导致口干、鼻腔干燥,可适当使用加湿器增加空气湿度;温度过低则易引发感冒,可通过空调或暖气调节,但需注意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细菌、病毒滋生。
情志:疏解“秋悲”情绪,
以平和心态养肝气
中医有“秋悲”之说,深秋时节草木凋零、气候萧瑟,易使人触景生情,产生悲伤、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情志失调会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降低身体抵抗力,诱发失眠、心悸、消化系统疾病等。因此,霜降时节情志调理的关键在于“疏解秋悲,保持平和”。
可通过多种方式调节情绪:适当运动是不错的选择,如散步、慢跑、瑜伽、广场舞等,运动时身体会分泌内啡肽,能有效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也可多参与社交活动,与家人、朋友聊天聚会,分享生活趣事,转移对萧瑟秋景的注意力;还可培养兴趣爱好,如欣赏古典音乐、阅读诗词书籍、种植花草、书法绘画等,在沉浸式体验中陶冶情操,平复心绪。此外,中医认为“肝喜条达”,可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放松身心,避免过度思虑,保持乐观开朗的心态,让肝气得以疏泄,气血得以顺畅。
总之,霜降养生需紧扣“秋冬养阴”的中医理论,从饮食、起居、情志三方面全面调理,将这些具体养护融入日常,以科学方式顺应霜降“收而不泄”的自然规律,才能真正抵御燥寒、减少呼吸道与关节不适等秋冬常见问题,让身体在阴阳平衡中积蓄能量,为顺利度过凛冬筑牢坚实的健康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