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人民科学家钱学森诞辰100周年。在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领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背景下,纪念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杰出的爱国者有了新的重要意义。回望钱老的成长经历,仰望他的高尚人格,学习他的教育思想,我们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世界,丰富着对教育的理解, 丰富着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情感。
——编者
17位深刻影响钱学森的人
钱学森曾亲笔写下一份珍贵文件,回忆在一生中给予他深刻影响的人,总共17位:父亲钱家治———写文言文;母亲章兰娟——爱花草;小学老师于士俭——广泛求知,写字;中学老师董鲁安(于力)——国文、思想革命,俞君适——生物学,高希舜——绘画、美术、音乐,李士博——矿物学(十级硬度),王鹤清——化学(原子价),傅仲孙——几何(数学理论),林砺儒——伦理学(社会发展);大学老师钟兆琳——电机工程(理论与实际)、陈石英——热力学(理论与实际);预备留美,王助——经验设计;留美,TheodorevonKarman(冯?卡门——引者注);归国后,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
其中除了父母和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聂荣臻元帅之外,其余12位都是教师:小学教师1位,中学教师7位,大学教师3位,博士生导师1位。名牌小学的熏陶
1917年9月,不满6岁的钱学森在父亲的陪同下,来到离家不远的小学就读。
通常,师范院校的附属中小学,都是教育质量上乘的学校,因为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基地,而师范院校附属中小学正是师范院校进行教学实践的基地,所以师资优秀而充沛。钱学森的父亲在教育部任中小学科科长,当然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钱学森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都在师范院校附属学校就学,而且钱学森所读的学校,都是“名牌学校”。当年小学的学制是3年初小,3年高小。在国立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念完初小3年后,9岁的钱学森在1920年转校到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钱学森的级主任(即班主任)是于士俭先生。解放后于士俭先生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称号。钱学森后来回忆说:“记得我在师大附小读书时,级主任于士俭老师教我们书法课,小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颜真卿、柳公权、欧阳修、赵孟頫等人的字帖临写,老师如果看学生写得不太好,就坐下来,照着字帖临写一个字,一笔一画地教,他写什么体的字,就极像什么体的字,书法非常好,使你不得不喜爱书法艺术。”
在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培养的学生中,有后来成为外交部长的吴学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任建新,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大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维,
著名作家林海音等。
值得提到的是,当时邓颖超也在该校教书,虽然并没有教过钱学森,由于有着师生之谊,钱学森后来见到邓颖超,总是称之为“邓老师”。
力主教育改革的校长
在钱学森所写名单之中,中学老师占了7位,足见中学教育给予钱学森的影响之深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7位中学老师,全部集中在一所学校——国立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以下简称“北京师大附中”)。
北京师大附中教学的特点是:起点高、方法活、要求严、学生能力强、负担不太重。
北京师大附中教师的特点是:师德高尚、学识渊博、理念先进、治学严谨、教书育人。
北京师大附中校长刘沪先生带领我参观校园,在那里见到一尊青铜半身像。刘沪先生告诉我,这是当年的北京师大附中主任(相当于校长)林砺儒先生。林砺儒先生早年曾经留学日本,1922年至1930年担任北京师大附中主任,而钱学森在1923年至1929年就学于北京师大附中,从入学到毕业,都是在林砺儒先生执教之下学习。林砺儒力主教育改革,反对灌
输式的死记硬背。
解放后林砺儒出任教育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