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强化经济低碳可持续发展。推进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重点的经济再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优化生产结构,实施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大清洁生产结构改造等,使经济发展朝着节能环保、减排、低碳、循环发展的方向深化转变。
二、加快实施低碳发展战略,有效控制碳排放。要加大低碳发展的投入,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清洁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加强碳排放核算和调控,改进碳排放交易体制,提高国家低碳行动总体效率,推动政府、市场和公众积极参与,形成低碳发展行动联动,有效控制碳排放。
三、提高全民绿色节能意识,补齐能源结构短板。要提高全民节能意识,举办各种绿色活动,推广节能减排知识,以保护资源和环境的高标准补齐能源结构的短板,建立健全科学的能源节约管理制度,推行能源综合治理,建立低碳生活文化。
四、积极推动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开发。要大力支持新能源技术的研究开发,提升新能源发电效率,鼓励注重环境保护的现代能源开发,同时推动清洁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技术的普及应用,满足可持续发展需求。
五、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性。要在城乡规划布局、工程建设、公共服务管理中提升低碳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节能减排效果,深化服务业低碳转型,加强节能减排和碳排放管理,促进清洁可再生能源应用。
六、扩大国际低碳研发合作,积极推动低碳产业发展。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探索低碳发展模式,为国家低碳发展提供解决方案,以及国际间可持续发展机制创立,加大对发展中国家低碳发展的支持,并开展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国际教育宣传活动。七、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升级改造,提高碳排放强度。要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升级改造,强化节能减排监管,提升碳排放强度,改进碳排放权益分配机制,以减少碳排放,建立碳排放管理框架,维护碳排放的公共利益,有效地保护环境。
八、加大鼓励政策的宣传实施,增强社会对低碳行动的支持。要加大低碳政策的宣传实施,在落实国家低碳发展战略的同时,优先考虑低碳发展需求,加强社会参与,促进社会对低碳生活的认可和支持,活动参与度更高。
九、提高低碳行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要完善相关市场化机制,加强低碳行业的发展,通过建立低碳激励机制,促进低碳行业的良性发展,改善低碳企业的利润模式,提升低碳行业的竞争力和发展潜力。
十、加强环境建设和服务能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要加大投入,加强环境建设和服务能力,降低环境负荷,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升水污染排放标准,促进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实施滨海湿地和内河流域的低碳发展战略。
十一、加快低碳建设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要加快低碳建设技术的研发推广,建立新型低碳材料技术研发中心,加强低碳建筑技术的设计试验,提升建筑节能改造等低碳建设技术的应用水平,创造更多低碳建设产品和解决方案。
十二、加强交通运输低碳改造。要加强交通运输低碳改造,实施普遍的绿色出行规划,改造和更新旧城区交通基础设施,提升交通运输的效率和经济性,以及加大投入,加强公共交通场站的改建和建设,推进绿色出行项目的推广。
十三、强化低碳投资和资金管理体系。要加强政府投资,强化低碳投资分类管理体系,完善资金管理机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低碳产业,加大资金对低碳行动的支持力度,促进低碳产业的发展。
十四、深化农业低碳化发展。要深化农业低碳化发展,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农业节水节能服务的覆盖面,提升绿色农业和农村生态化经济发展水平,推进有机农业和生物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资源错位发展。
十五、推动低碳经济增长机制变革。要推动低碳经济增长机制变革,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实施低碳发展政策,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可持续性机制,同时建立统一营商环境,强化经济发展激励机制,促进低碳经济动力的转变。
十六、加强信息和数据共享与支持体系的建立。要加强信息和数据共享与支持体系的建立,提高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水平,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低碳产业支撑体系,加强全国低碳发展相关信息的高效共享,进一步完善低碳发展的政策体系。
十七、建立更加完善的低碳统计指标体系.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低碳统计指标体系,精准把握低碳发展趋势和空间格局,以及深化低碳统计分析工作,建立低碳发展的评估标准,为国家低碳发展战略落实提供量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