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

文章来源:应用化学系发布时间:2017-06-02浏览次数:191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专业建设
一、专业名称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二、专业代码
530208
三、专业建设
(一)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目标
1.专兼教师比例
基于每届3~4个教学班的规模,专兼职教师18人左右,其中,专职教师12人,兼职教师6人,团队成员在学历、职称等方面要形成梯队结构,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带头人与骨干教师需要具备职业实践资历并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有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能力。
2.“双师”素质教师
“双师”比例应达到90%以上,承担理实合一,教学做一体化课程和工学结合课程的专业教师应以“双师”素质教师为主。
要通过校企共建方式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加强对专职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注重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3.专业带头人
具有与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对口的本科以上学历,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具有副高以上高教系列专业技术职务,同时获得高级以上职业技术资格。
(二)教学设施建设目标
1.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条件
序号
名称
面积
功能说明
1
基础化学实训室
90
溶液配制、实验技术
2
化学分析实训室Ⅰ
90
滴定分析、重量分析
3
化学分析实训室Ⅱ
90
滴定分析、重量分析
4
分光光度实训室
40
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含量
5
高效液相实训室
60
液相色谱法测定物质含量
6
气相色谱实训室
60
气相色谱法测定物质含量
7
仪器分析实训室Ⅰ
80
电位分析法测定物质含量
8
仪器分析实训室Ⅱ
80
电位滴定法测定物质含量
9
原子吸收实训室
40
原子吸收法测定物质含量
10
紫外红外实训室
40
紫外、红外光度法测定含量
11
药物分析实训室
90
药物成分分析
12
食品分析实训室
90
食品含量、成分分析
13
天平实训室
40
称量样品
14
工业分析与检验实训室
90
化肥、水质、煤质、钢铁、硅酸盐、农药分析
15
物性参数检测技术实训室
90
物性参数的检测等
16
专业综合实训室
80
综合实验、毕业课题
2.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顶岗实习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校外实训基地是保证工学结合、顶岗实习顺利开展的基础,能满足《工业分析技术》、《食品分析技术》、《药物分析技术》、、《化工产品分析技术》、《油品分析技术》、《化验室组织与管理》、《顶岗实习》的教学和学生就业需要。目前本专业校外实训基地有:以锦州石化公司为主体,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中国石油锦西石化公司、辽宁华锦(集团)化工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神华煤制油有限公司煤制油厂、盘锦北方沥青股份有限公司、辽宁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辽宁龙栖湾化纤有限公司、锦州永嘉化工有限公司、锦州九泰药业责任有限公司、锦州九洋药业责任有限公司、锦州食品加工厂等12个校外实习就业基地。
(三)教材及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建设目标
专业教材选用近五年的高职高专优质教材,馆藏专业图书不低于生均30册,并建有可接入CERNET和ChinaNet互联网、方便迅捷的校园网络,教室安装有网络接口及多媒体教学设备,网络应有充足的宽带,建议连接到国家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省、校级精品课程等网络优质资源,满足学生自主进行网络学习的需要,为学生毕业后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1.教学方法
结合课程特点、教学条件支撑情况,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例如:讲授、启发、案例、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
2.教学手段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实干精神和创新意识,注意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例如:讲授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视频演示与认识实习相结合;教师示范与真实实验相结合;虚拟仿真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专项技术教学与综合实际应用相结合等。
3.教学组织形式
结合课程特点,教学环境支撑情况不同采用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整班教学、分组交流、现场体验、项目协作和学习岛等。
4.考核与评价
(1)考核
①职业基础课程建议采用笔试与实践能力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实践占30%,笔试占70%;
②职业能力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采用技能测试和笔试(或口试)相结合的方式。笔试占40%,技能测试占60%;
③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主要采用技能测试,重点是过程考核与答辩相结合;
④顶岗实习和毕业综合实践由校企人员组成的评定委员会根据学生的出勤情况、顶岗实习报告、顶岗实习总结、毕业综合实践论文或作品、带队或指导教师对学生的鉴定报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鉴定或答辩情况,综合定性给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评定等级;
⑤学生毕业前应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2)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行业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兼职教师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教学督导对教学过程组织实施的评价;教师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对教学团队教学能力的评价;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