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文章来源:应用化学系发布时间:2016-06-02浏览次数:67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定人:温泉    审核人:王英健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二、专业代码 
专业代码:600101
普通高中毕业生
四、学制与学历
学制:全日制三年
学历:专科
五、就业面向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就业面向化工等行业中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的工程设计、工程施工、设施运行、环保设备生产与营销、信息服务等岗位群。
六、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文化修养和创新创业的职业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掌握化工行业环境监测与治理基础理论、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技术,具备环境监测与污染治理工程设计、施工、指导及设施运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
1.知识目标
(1)熟悉国家标准、法律法规和国家监测规范;
(2)掌握进行常规项目的监测和应急监测的方法和原理;
(3)掌握水体、大气、固体废物、噪声等监测的采样方法;
(4)掌握环保设备的安装与维护技术,掌握设备运行检测、故障处理和排除的方法;
(5)熟悉各类污水处理工艺和废气净化工艺,掌握各类型污水处理和废气净化设施及构筑物的运行、调试、管理要点;
(6)能根据已知环境指标参数和设计目的要求选择污染治理工程工艺并确定工艺运行参数;
(7)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和专业英语知识;
(8)掌握环境监测大型分析仪器的操作原理和方法;
2.能力目标
(1)具有拟定环境污染治理工艺、方案的能力;
(2)具有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与计算的能力;
(3)具有制订和组织实施环境监测的能力;
(4)具有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组织和施工管理的能力;
(5)具有运行、维护、管理环境污染治理处理设施的能力;
(6)具有参与环保设备生产与营销的能力;
(7)熟知安全生产规范,具有排查解决一定安全隐患的能力;
(8)具备岗位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2)具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品质;
(3)具有立足本职工作,爱岗敬业、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
(4)具有公平公正、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的个人修养;
(5)具有务实肯干、扎实进取的工作作风;
(6)具有不怕吃苦、拼搏进取、持之以恒的优良品德;
(7)具有勤俭节约、安全防范意识;
(8)具有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意识。
七、职业证书
根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学生学完规定课程考试合格后,在取得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大专毕业证书的同时,可考取污水处理工、三废处理工、化学检验工、大气环境监测工、水环境监测工、环境监测工等,英语A级证、计算机等级证等与专业相关的技术等级证书。
八、课程体系与核心课程(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围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社会公共服务需要,建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高度认识,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培养怀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合理定位人才培养的层次,体现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贯彻执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开展职业技能竞赛,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相衔接,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根据职业的通用能力要求和职业素质的要求,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较强的质量意识和安全意识,良好的团队意识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事业心,敬业、爱岗,有高度的责任感,并具有较强的学习新技术与知识转移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从而具备未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通过对企业岗位的调研,参照环境监测和污染处理职业资格标准,对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和整理,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以及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对课程进行重构,确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环境监测技术、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污水处理运行与维护。

(二)主要课程设置及教学安排建议
 
序号课程名称
建议学时
开设学期备注
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理论教学主要课程
48
一年级上学期 
2
毛思、特色理论概论
58
一年级上下学期 
3
形势与政策
12
二年级下学期
 
4
体育
88
一二年级三个学期
 
5
外语
176
一二年级三个学期
 
6
C程序设计
60
一年级下学期
 
7
计算机应用基础
84
一年级上学期
 
8
心理健康教育
12
二年级下学期
 
9
军事理论
16
三年级上学期
 
10
职业生涯规划
14
二年级下学期
 
11
择业与就业指导
14
二年级下学期
 
12
人文素质教育
24
三年级上学期
 
13
企业文化
24
三年级上学期
 
14
音乐鉴赏
24
三年级上学期
 
15
中国文学作品赏析
24
三年级上学期
 
16
无机化学
60
一年级上学期
 
17
有机化学
30
一年级上学期
 
18
物理化学
28
一年级下学期
 
19
化学分析技术
116
一年级上下学期
 
20
仪器分析技术
116
一二年级两学期
 
21
化工识图与CAD
56
一年级下学期
 
22
环境工程原理
60
二年级上学期
 
23
环境微生物
60
二年级上学期
 
24
环境监测技术
90
二年级上学期
核心课程
25
水污染控制技术
84
二年级下学期
核心课程
26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56
二年级下学期核心课程
27
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56
二年级下学期核心课程
28
环境化学
56
二年级下学期 
29
环保设备概论
56
二年级上学期 
30
污水处理运行与维护
48
三年级上学期核心课程
31
环境专业英语
48
三年级上学期 
32
化工生产过程控制
48
三年级上学期 
33
环境保护概论
48
三年级上学期 
34入学教育、军训实践教学主要课程
84
一年级上学期 
35C程序设计综合实训
28
一年级下学期 
36CAD实训
56
一年级下学期 
37单元操作与管路拆装实训
28
二年级上学期 
38环境监测实习
56
二年级上学期 
39环境工程实习
56
二年级下学期 
40水污染控制仿真实训
56
二年级下学期 
41环境仿真实训
84
三年级上学期 
42微生物挂膜实训
84
三年级上学期 
43顶岗实习
84
三年级下学期 
44毕业课题
168
三年级下学期 
45毕业综合实训
168
三年级下学期 
46就业与创业
56
三年级下学期 
47毕业教育
28
三年级下学期 
(三)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1. 环境监测技术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水和污水监测、大气和废气监测、土壤污染监测、噪声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等。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的监测方法、技术要求,能熟练使用监测仪器,能从事大气、水体、土壤、噪声等污染的监测。
2.水污染控制技术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污水的基础知识、污水的物理处理、污水的化学处理、污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污水的生物处理等。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对污水处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常用处理方法及其构筑物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污水处理方法、处理工艺、处理设备的原理、构造作用、工作过程、运行参数等理论层面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在做中学、学中做,逐渐提高污水处理中常见故障解决的能力。
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大气污染基础知识、烟气的排放和治理、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工业通风技术等。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粉尘的基本性质,掌握常用除尘器的除尘机理、构造及运行维护;掌握气态污染物控制方法的原理、操作影响因素及运行维护。掌握燃料的基本性能及影响燃料燃烧的因素,掌握煤燃烧污染物的生成机制,掌握先进的洁净燃烧技术,了解净化附属设备的选型及维护。
4.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的基础知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工矿业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等。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城市固体废物收集和运输,能够根据城市生活垃圾的情况设计收集线路、调度指挥收运人员和车辆;掌握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设计、运行管理和封场管理等;掌握工矿业固体废物的统计工作和上报流程,以及各类处理方法理论、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主要设备及构筑物和典型工艺等;熟悉和了解各类典型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方法。
5.污水处理运行与维护
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中控室、各子站及信号采集输送等对全厂进行全程监控方法、污水出水水质、污泥处理质量的分析检测和评价及达标分析、污水处理工艺常见工艺事故的分析、预防和排除等。教学过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污水处理厂的基本运行与管理的内容、基本要求及污水处理工艺选择的基本因素、常用污水排放的国家标准;能进行曝气设备等各种阀门的管理维护;能正确处理系统的异常故障及解决方案;能根据污水处理厂的具体运行状况,提出可能降低运行能耗的方法。
九、专业办学基本条件
(一)专业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实施、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都要求一支能够“工学结合”教练型的教师队伍。在教学中,专职教师完成课程专业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学生单项技能的训练;从企业聘请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完成专业实践教学任务,训练学生综合职业能力。
1.专兼教师比例
由行业企业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聘请企业专家为兼职教师,直接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并参与专业教学活动;同时参与指导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工作,校企合作开展科研活动及新技术推广活动。学校企业人才资源共享,校企专业技术人才互兼互聘。专家上讲台讲课,参与课程建设,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充实其科研力量。学校骨干教师是企业的技术顾问,深入企业指导项目实施,解决技术难题。专兼教师职业能力要求:
(1)专职教师:具有高校教师资格,具有一定的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理论、实践水平和专业教学能力。部分教师具有3年以上企业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经历,熟悉本专业领域技术发展,能够与合作企业建立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主讲教师应具有讲师、工程师或高级技师以上职称。
(2)兼职教师: 在环境监测、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噪声控制、固体废弃物处理、食品安全检测等方面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专家和技术能手担任兼职教师,对职业教育有一定的认识,具有一定的职业教育工作经验,愿意承担教书育人工作。同时,具备3年以上专业技术岗位工作经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本科以上学历。
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比例应各占50%。
2.“双师”素质教师
“双师素质”教师,是指集教学和实践技能于一体, 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技术训练的教师,也是“双证”的结合,即作为一个专业教师既有教师资格证书,又有相应的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证书(如工程师、技师等)。“双师素质”教师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是:
(1)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在这里指的是行业职业道德,即从业人员应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双师素质”教师要投身并引领学生进入行业、职业领域,除熟悉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制定过程、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等,并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
(2)扎实的专业功底:“双师素质”教师既能从事教育教学活动,又能从事行业职业实践活动,并且能将行业职业知识、能力和态度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中。因此,“双师素质”教师必须具备宽厚的行业、职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具备把行业、职业知识及实践能力融合于教育教学过程的能力,即:根据市场调查、市场分析、行业分析、职业及职业岗位群分析,调整和改进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学生行业、职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
(3)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善于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和主体发展的需求;具备良好的创新的精神、创新意识,掌握创新的一般机理,善于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活动。
(4)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双师素质”教师的接触面广,活动范围大,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指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实习等,需要与企业、行业从业人员交流沟通,要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所有教师应100%达到“双师”素质。
3.专业带头人
专业带头人应具备较高思想政治觉悟,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职业教育,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奉献精神强。应具备的基本要求是:
(1)能完成本专业的整体规划与建设。能主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订,编写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等。
(2)能进行本专业(群)课程改革。能主持研究制定课程标准,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改革,构建校企深度融合的、以能力培养为主导的课程体系。
(3)能进行本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实验室建设或实训项目开发,建立系统、可行的方案并实施。
(4)能进行本专业教学团队的规划和培养。重视教学团队建设的开放性,积极聘请在本行业企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和企业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作兼职教师,不断充实、更新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积极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本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
(5)能进行本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构建有本专业特色的学校、政府、社会全方位参与,且可操作性强的质量建设体系。在完善的教学质量标准的基础上,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实行多元化的教学质量评价。
(6)能进行对本专业所有教师的指导与培养,结合本专业实际,制定现实、可行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并实施。制定培养计划,签订培养协议。
(二)教学设施
1.校内实训基地的基本条件
根据职业资格标准,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骨干共同研讨设置实训项目、共同组织实训教学,共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探索与实践核心课程在实训室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训室成为课程学习场所。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由专业基础实训室、专业实训室组成,具体配置如表1。
表1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基本配置表
 
序号
名  称
主要功能
工位
配置
 
 
1
基础化学实训室
化学实验技术
40工位
 
 
2
化学分析实训室
滴定分析、重量分析
40工位
 
 
3
分光光度实训室
分光光度法测定物质含量
20工位
 
 
4
高效液相实训室
液相色谱法测定物质含量
4工位
 
 
5
气相色谱实训室
气相色谱法测定物质含量
4工位
 
 
6
仪器分析实训室
电位分析法测定物质含量
10工位
 
 
7
原子吸收实训室
原子吸收法测定物质含量
4工位
 
 
8
紫外红外实训室
紫外、红外光度法测定含量
4工位
 
 
9
环境监测实训室
用于环境常规项目分析监测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样品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等整个环境监测过程的基本专业技能;并能面向本地区开展相关的技能培训、鉴定和社会服务
40工位
 
 
10
水污染控制实训室
培养学生对环保设备的安装、工艺调试和管理维护的能力,使学生掌握水污染控制基本的操作技能;同时加强与环保部门合作,逐步开展对外技术服务
10工位
 
 
11
大气污染控制实训室
培养学生对环保设备的安装、工艺调试和管理维护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大气污染控制基本的操作技能;同时加强与环保部门合作,逐步开展对外技术服务
10工位
 
 
12
环境微生物学实训室
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理解。培养学生具备环境微生物学的实训技能,逐步开展对外技术服务
20工位
 
 
13
环境监测仿真实训室
通过模拟仿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废水处理工艺方面的基本操作过程与技能,承接污水处理工、三废处理工技能考核和污水处理技术工人技能培训
50工位
 
(1)环境监测实训室
环境监测实训室主要承担《环境监测》、《环境分析》、《环境化学》及《环境监测综合实训》等环节的实训任务,测定环境中主要因子状况以指导生产。
实训室可以完成对水体环境、大气环境、噪声环境等常规污染物的监测分析。通过实训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认识,强化操作技能的训练巩固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严守规章、勤俭节约、细致、整洁的良好习惯。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为社会提供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实训室在教学的同时也承担着学生的教学实习、实训任务。在科研方面为教师提供科学研究条件,具有教学和教研的双重功能。
环境监测实训室主要承担的实训项目及主要仪器设备见表2。
表2 环境监测实训室开设实训项目及仪器设备表
序号
实训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和要求
主要仪器设备
1
废水悬浮固体的测定
了解悬浮固体的基本概念;掌握悬浮固体测定的基本方法
电子分析天平
干燥器、滤膜
2
水中浊度测定
了解浊度的基本概念;掌握浊度的基本方法
分光光度计、浊度仪
3
水中pH值的测定
了解玻璃电极法pH值测定原理;掌握pH计的操作
pH计
4
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钾法
了解测定COD的意义和方法;掌握重铬酸钾法测定COD的原理和方法
回流装置、容量滴定装置
5
五日生化需氧量的测定——稀释接种法
了解BOD5测定的意义及稀释与接种法测BOD5的基本原理;掌握本方法操作技能
恒温培养箱
容量滴定装置
6
水中铬的测定
学习和掌握六价铬和总铬的测定方法
分光光度计、具塞比色管
7
水中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氮的测定
了解水中3种形态氮测定的意义;掌握水中3种形态氮的测定方法与原理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8
废水中酚类的测定
掌握重蒸馏提纯水样中的酚类和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酚类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重蒸馏装置、气相色谱仪
9
废水中铅的测定
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的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铅中
干扰元素消除方法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2)水污染控制实训室
水污染控制实训是配合学生对《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污水处理运行与维护》课程、水污染控制综合实训、职业技能设计等环节的学习而开设。开设的实训项目与课程教学紧密结合,重视实践而又强调对理论基础知识的理解。力求使学生通过实验更准确地理解污水处理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获取本学科实验研究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污水处理过程研究的基本研究方法和方法原理,实验仪器的构造、使用和校正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及对实验报告的整理,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巩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引导学生了解和体验污水处理实验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研究方法和基本研究过程。达到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实验的观测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素质,为今后的学习和进行专业技术工作打下基础。
    实训室应主要拥有成套自由沉降实验设备、活性污泥性质测定实验装置、曝气充氧能力测定实验装置、混凝实验装置、过滤及反冲洗实验装置、曝气沉砂池、辐流式沉淀池、三沟式卡鲁塞尔氧化沟、推流式曝气池、曝气生物滤池、污泥浓缩池、粗细格栅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水污染控制实训室主要承担的实训项目及主要仪器设备见表3。
表3 水污染控制实训室开设的实训项目及仪器设备表
序号
实训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和要求
主要仪器设备
1
混凝实验
观察混凝现象及过程,了解混凝净水机理及影响混凝的重要因素;掌握求得某水样最佳混凝条件(投药量、pH)的基本方法。
智能型混凝试验搅拌仪、 PHS-2型酸度计1台、
3HACH-2100N浊度仪、
烧杯、移液管、量筒
2
自由沉降
加深对自由沉淀特点、基本概念及沉淀规律的理解;掌握颗粒自由沉淀的实验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计算和绘制颗粒自由沉淀曲线沉淀用有机玻璃柱、配水系统、计量水深用标尺、计时用秒表、悬浮物定量分析用电子天平、定量滤纸、称量瓶、烘箱、抽滤装置、干燥器等装置
3
曝气设备充氧能力测定
掌握测定曝气设备的氧总传递系数和充氧能力的方法;了解各种测试方法和数据整理方法的特点。
模型曝气池、泵型叶轮、溶解氧测定仪、电磁搅拌器、卷尺、秒表、烧杯、
电子天平
4
活性炭吸附试验
了解活性炭的吸附工艺及性能;掌握用实验方法(含间歇法、连续法)确定活性炭吸附处理污水的设计参数的方法
间歇式活性炭吸附装置、连续流式活性炭吸附装置、振荡器、三角烧瓶、
可见光光度计、 漏斗、
酸度计、温度计
5
过滤实验
熟悉普通快滤池过滤、冲洗的工作过程;加深对滤速、冲洗强度、滤层膨胀率、初滤水浊度的变化、冲洗强度与滤层膨胀率关系以及滤速与清洁滤层水头损失的关系的理解;掌握清洁砂层过滤时水头损失计算方法和水头损失变化规律;掌握反冲洗滤层时水头损失计算方法
过滤装置、转子流量计、 测压板、秒表、温度计
尺子
6
活性污泥评价指标实验
了解评价活性污泥性能的四项指标及其相互关系;掌握SV、SVI、MLSS、MLVSS的测定和计算方法
曝气池、电子分析天平烘箱、马福炉、量筒、三角烧瓶、短柄漏斗、称量瓶、瓷坩埚、
干燥器
7
污泥比阻测定实验
通过实验掌握污泥比阻的测定方法;掌握用布氏漏斗实验选择混凝剂;掌握确定污泥的最佳混凝剂投加量污泥比阻测定实验装置、秒表、滤纸、烘箱、布氏漏斗
 
(3)大气污染控制实训室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主要实验课。通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理论课基本理论、控制设备以及净化系统工艺设计的学习,结合本课程的实验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其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工程控制的实际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大气污染控制的设计、科研及技术管理等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大气污染控制实训室主要承担的实训项目及主要仪器设备见表4。
表4 大气污染控制实训室开设的实训项目及仪器设备表
序号
实训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和要求
主要仪器设备
1
总悬浮微粒的测定
根据滤膜重量差及采气体积,求出TSP的含量
膜采样夹、流量计
2
粉尘密度的测定
了解粉尘真密度与堆积密度的概念;掌握液液相置换法测粉尘真密度的原理、操作方法
比重瓶、真空泵、
恒温水浴、烘箱
3
粉尘安息角的测定
掌握用排出法测定安息角方法
粉尘排出角测定器、
卡尺、水平尺、毛刷
4
气体含尘浓度的测定
了解气流含粉尘浓度测定的方法;掌握静压平衡型粉尘浓度测定仪的使用
滤筒、温度计、压力计、流量计、抽气泵
5
旋风除尘试验
加深对旋风除尘的理解;掌握测试除尘设施方法;了解风速与除尘效率,阻力损失的关系特性
旋风除尘器装置
6
烟气状态、流速及流量的测定
了解测量烟气的温度、压力、含湿量等参数的原理,学会测量诸参数的全过程;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掌握各种烟气参数的计算方法。
热电偶、S型毕托管、
倾斜微压计、转子流量计
7
除尘系统含尘浓度与除尘效率的测定
掌握烟道尘样采集与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学会使用CCD-304动压平衡型等速烟尘采样器烟气测试仪及尘粒采样仪;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烟道气测试的特点,并掌握烟气测试的技能
等速烟尘采样器、
尘粒采样仪、毕托管、
热电偶、干湿球温度计、压力计
8
活性炭吸附气体中的氮氧化物
用活性炭做吸附剂,测定气体中氮氧化物的含量
采气装置、抽气泵
 
(4)环境微生物学实训室
环境微生物学是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监测等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环境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系统的课程理论学习以外,还必须配有足够数量的实训训练,以巩固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与理解。掌握必要的环境微生物学的实训技能对于理解和认识环境微生物学的有关理论,从事环境科学、及环境工程微生物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实训室拥有的主要仪器设备有超净工作台、培养箱、天平、微生物均质器、菌落计数器、微波炉、高压蒸汽灭菌锅、移液器、冰箱、生物安全柜、纯水装置、生物显微镜、分光光度计、恒温干燥箱、恒温水浴锅、酸度计、离心机等。
环境工程微生物实训室主要承担的实训项目及主要仪器设备见表5。
表5 环境微生物学实训室开设的实训项目及仪器设备表
序号
实训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和要求
主要仪器设备
1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及菌胶团的观察
掌握光学显微镜的结构、原理,学习显微镜的操作方法和保养。观察菌胶团体形态学会生物图的绘制
生物显微境、载玻片、
盖玻片、擦镜纸
2
培养基的制备和灭菌
熟悉玻璃器皿的包扎方法;掌握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掌握高压蒸汽灭菌技术
pH试纸、培养皿、试管、移液器、锥形瓶、烧杯、量筒、培养基分装器、
高压蒸汽灭菌锅、酒精灯、纱布、棉花、牛皮纸、玻璃棒、天平、牛角匙
3
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学习水的细菌学检查方法,看其是否合乎饮用标准;了解水源的平板菌落计数的原则
生物显微境、载玻片、
盖玻片、擦镜纸
4
多管发酵法测定水中大肠菌群
学习检测水中大肠菌群的方法;
了解大肠菌群数量与水质状况的关系;用多管发酵法检测大肠菌群
生物显微境、载玻片、
盖玻片、大试管、
小倒管、擦镜纸
5
微生物细胞计数
了解血球计数板的结构;掌握使用和计数方法
生物显微境、
血球计数板、移液管
6
细菌的简单染色法
学习微生物的染色原理、染色的基本操作技术,从而掌握微生物的一般染色法和革兰氏染色法
生物显微境、载玻片、
盖玻片、擦镜纸、
接种环、酒精灯
7
富营养化湖中藻类的测定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水体中藻类的叶绿素a浓度可以得知其富营养化程度
分光光度计、离心机、
蔡氏滤器、真空泵
8
细菌鉴定中常用的两种生理生化反应(MR V.P)试验
学习MR V.P试验的方法;了解试验的意义及反应原理
试管、吸管、培养皿
 
(5)环境仿真实训室
实训室主要承担《水污染控制技术》课程、《污水处理运行与维护》课程的实训任务及污水处理工、三废处理工及化学检验工职业技能鉴定的理论和仿真操作考核任务。
水处理单元仿真工艺是污水处理的典型工艺,可以弥补传统实习过程中学生无法亲自动手操作的不足,通过对污水处理工厂实物设备的仿真模拟,使学生对水处理单元仿真工艺原理、操作环境、控制系统、故障处理有了更深的理解,为实习环节搭建了平台。
环境仿真实训室主要承担的实训项目见表6。
表6 环境仿真实训室开设的实训项目表
序号
实训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1
氧化沟工艺仿真单元操作
开停车操作、处理负荷增大、出水COD增高、泡沫问题、调节外沟DO、调节内沟DO、转刷操作、二沉池排泥操作
2
气浮工艺仿真操作
出水SS过高、系统开车、系统停车、正常工况巡视、补水泵操作、气浮池启动操作、溶气罐压力过高应急处置、、冬季低温时操作、排渣操作、释放器反冲洗操作
3
SBR工艺仿真单元操作
开车操作、停车操作、SBR池的手动运行操作、曝气系统的日常维护、泡沫问题、液位控制、正常工况巡视、按五阶段时间,选择SBR池自动开启设备、消毒池余氯调控操作、离心脱水机系统停机后清洗工作、备用提升泵启动操作、SBR池排水排泥操作、滗水器应急处理
4
A2O工艺仿真单元操作
出水总氮超标、出水磷超标、污泥丝状菌膨胀、正常工况巡视、二沉池运行管理、来水SS增高、反应池曝气量调节、初沉池排泥撇渣、内回流的调节、调节来水pH值
5
UASB仿真单元操作
初次启动问题、初次启动第二阶段异常问题处理、正常工况巡视、调整来水pH值、配水不均造成2个UASB反应器跑泥、控制UASB反应器温度、带式压滤机开机操作、UASB日常管理、开车操作、停车操作
6
RO仿真单元操作
系统停机操作、系统保养、反渗透系统启动操作、进水余氯超标、淡水产量大增、进入反渗透系统的压力过低、预处理系统启动、预处理系统反冲洗
7
AB仿真单元操作
曝气池泡沫处理、污泥异常问题、出水BOD超标、正常工况巡视、曝气沉砂池有机含量升高、污泥浓度调控、溶氧调节、调节A段风机流量、二沉池污泥上浮、A段、B段污泥回流、剩余污泥排放操作、回流污泥泵启动异常、开车操作、停车操作
 
2.校外实训基地
专业应利用校企合作先进办学模式,与企业进行深度的合作,使学生可以在企业的环保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等岗位进行实习。
环保监测站开展的分析项目包括水质(水和废水),气质(空气和废气),噪声和渣泥等。现有监测分析仪器包括环境空气质量在线监测系统、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德图烟气分析仪、烟尘分析仪、声级计、防爆粉尘仪、大气采样器、离子色谱仪、原子吸收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仪、三波段红外测油仪、紫外COD/BOD快速测定仪等。环保监测站一般岗位设置为站长、副站长、设备安全员、技术员、科研项目负责人,根据工作性质分设监测组、分析组和管理组。环保监测站主要负责企业废水、废气、环境大气、噪声、渣泥等环境监测;组织开展企业周围环境质量普查;配合企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验收监测;参与企业污染事故调查和污染纠纷技术仲裁监测;配合装置安全生产临时性监测等工作。
(三)教材及数字化(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
1.教材建设及要求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使其更加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坚持基础理论为专业和学生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服务的原则,以岗位能力培养为核心,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企业规范,贴近生产实际,突出课程的生产实用性,深入实施从教材、教学过程到职业资格鉴定等全方位改革,搞好课程建设,编写出版特色教材。
2.教学资源库建设
教学资源库是教学的基础资源库,其内容包括专业课程标准制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与设计、网络教学资源设计与制作、有关行业企业技术信息和职业资格证书信息收集等,专业教学资源库为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和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搭建了平台。专业教学资源库应充分利用校内网络资源,搭建教学资源平台,发布课程资料,满足学生获取信息、进行自学的需要。同时教师也可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收集学生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的不足,提升教学效果。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需要专业教师、行业和企业专家、多媒体制作人员、教学资源库平台技术人员和学生共同参与。
教学资源库建设内容包括:幻灯片、录像片、视听光盘、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工学结合教材、实验实训指导书、基于工作过程的实训手册等。
专业教学资源库整体设计以课程教学资源建设为载体,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相结合,首先按照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程序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设计,其次开发制定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最后实施方案。






(四)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组织形式建议
1.教学方法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积极实施教学内容改革。课程的实例、实训和主要的课堂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职业能力目标的实现,尽可能取材于职业岗位活动和实际工作流程,以此改造课程内容和顺序,从“以知识的逻辑线索为依据”转变成“以职业活动的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的二次开发,实现课程的最优化。
结合课程特点、教学条件支撑情况,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例如:讲授、启发、案例、行动导向、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
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采取以启发、引导、讨论为主的问题教学法,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精讲多练。专业核心课程引入生产项目并进行教学化处理,使之成为适合教学的生产性项目,即学习型项目,将知识点融入到各项目之中,在实训室内按项目(或任务)组织实施教学,通过边教边学、边学边练、“教、学、做”有机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岗位技能培养的目的。校内教学实践,主要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直观性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方法、角色任务驱动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等。在顶岗实习中,根据企业教学环境特点和教学目标,主要采用工学结合式学习、导师制 (师傅带徒弟)学习、以顶岗实习为主线的自我管理式学习、企业培训和工作指导及管理考核等方法实施教学。
2.教学手段
采取多种灵活的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视频演示、网络课程教学等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利用实验实训条件,教师示范、实验实际操作、认识实习、真实岗位模拟实训、虚拟仿真、专项技术讲座报告、生活生产实际应用、现场教学及多种手段有机结合,全方位提高教学质量。
3.教学组织形式
在教学安排上实行“2+3+3”模式,即2个学期专业公共课,为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基础;3个学期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术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获取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3个学期分别安排几周的顶岗实习,使学生在职业环境中深化专业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养成职业素质。
在教学组织与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能力培养为本位,按照工作过程,精心进行课程单元设计,教学活动设计,结合课程特点,教学环境支撑情况不同采用不同教学组织形式。例如:整班教学、分组交流、现场体验、项目协作和学习岛等。
4.考核与评价
专业教学评价从“教”与“学”两个层面进行质量的评价。“教”即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学”即评价学生能力水平,通过“教”与“学”两方面的评价,促进教学相长,提高专业整体教学质量和水平。
(1)评价内容和方式
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师的技术能力。教学能力评价内容包括课程开发、教学水平、教改能力等。评价方式以说课、现场听课、学生测评、综合考核等进行。评价者由领导、同行、督导、学生组成。技术能力评价内容包括:实际操作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对外服务能力、双师条件等,考核方式以技能考核、技术服务项目等形式进行,评价者由企业、专家、学校组成。
学生的能力水平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学习能力评价的内容包括:课程学习、动手能力、知识的迁移能力等,通过课程考核、行(企)业评定等形式评定成绩,评价者由教师、督导、行(企)业组成。职业能力评价的内容包括:岗位适应能力、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等,通过行为样本模式、工作现场观察等形式评定成绩,评价者由企业、领导、督导、专家组成。
(2)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依据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内涵要求,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由课堂教学水平、实训教学能力、教学效果三个部分组成,总分100分。其中,课堂教学水平占40分,实训教学能力占30分,教学成果(课程开发、教改能力、帮教活动等)占30分。
(3)学生的能力水平评价标准
在理论教学方面,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评价方式上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主要包括:作业、学习态度、理论笔试、任务完成、操作动手能力、上机仿真操作考核等。只有评价方式多样化,才能使适应不同学习方法的学生有展示自己学习效果的最佳选择,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够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使教师能够尽量做到针对性培养,以利于学生的就业。
在实践教学方面,实验实训项目训练效果的评价应采取实习报告与实践操作水平相结合、实训过程与仪器熟悉程度考查相结合、多种实习(实训)项目备选考核、实习(实训)项目熟练程度考核形式,如实反映学生对各项实习(实训)项目的技能水平。顶岗实习考核,由学生撰写实习报告,还要实习单位(企业)对学生的综合评价,包括学生在实习场所的学习态度、工作态度、人际关系、道德修养等方面的考核。实习结束后,学生要提交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实习单位综合评价鉴定等多层次、多方面的评价方式。